标签:
历史明朝建文帝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建文帝失国前为何没等来援兵
勤王,指君王有难时,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史上最著名的勤王成功案例当属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在建文四年,朱棣准备渡江直趋应天之际,建文帝手足无措,多次号令天下臣民一起勤王,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发了“罪己诏”后,都不见一兵一卒到南京来救驾。
这事要先从建文四年朱棣占领扬州说起。
由于负责守卫扬州的朝廷将领王礼是个吃里扒外的内奸,使得燕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个苏北战略要地,为朱棣在军事上赢得了主动权。王礼事件还给一些没有骨气的官吏树立了一个卖主求荣的样板,在扬州内奸的影响下,整个苏北地方官和地方驻军迅速地倒向朱棣一边,高邮、泰州等地相继归降燕军,不久,“北舟往来江上,旗鼓蔽天”,这是说燕军集结在镇江对岸,整个长江上铺天盖地都是燕军的旗帜和战鼓,危急形势直逼建文政权的心脏——南京。
在明皇宫里的建文帝闻听此事后极度恐惧,待情绪稳定一些后,就派遣侍中许观等人前往安徽募兵,让都御史练子宁去杭州募兵,并号令天下勤王。
苏州知府、松江同知、宁波知府、徽州知府等应诏相继起兵入卫勤王,但由于路途遥远,除苏州知府以外,其他的知府知县都没能在建文帝失国之前及时赶到南京,他们在勤王途中或被燕军所逮或被地方上的变节官僚抓住了报官。
当时建文帝还不知道这些忠诚的文臣在勤王途中所遭受的苦难,对于他来说,当前的形势岌岌可危,北方战事一败涂地,像发了疯似得燕军将整个苏北占领了,朝廷与孙岳和梅殷这两位忠实可靠的军事实力人物的联系被燕军切断,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仿效古人的做法,或许还能纾解国难,于是建文帝就发了罪己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钦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
这个罪己诏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我朱允炆是受高皇帝遗命前来继承大明江山的,是唯一合法皇帝。
第二,痛斥朱棣燕军大逆不道,荼毒生灵,其危害直指京畿,号令全国臣民迅速勤王。
第三,朱允炆将燕寇入犯的原因说成是“朕不德”,希望博取臣民们的同情与支持,共同起来勤王护驾。
建文帝发罪己诏以后,未见着地方官府发一兵一卒赶来南京勤王,这是为什么?
第一,建文帝发出这份“罪己诏”大约是在建文四年五月下旬,这时离最终失国一个月都不到。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即使地方官僚忠于建文帝,马上出去招募兵马,但募兵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成的。
第二,建文帝发出罪己诏时,苏北差不多都被朱棣控制了,也就是说建文朝廷与北方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剩下的就只能靠南方诸省了。但由于凶悍的燕军流窜地相当厉害,南方地区官衙内意志不坚定者或者没有骨气者都持观望态度:大明皇家侄儿与叔叔打起来了,但说到底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事,外人少管为好。
第三,建文帝重用文臣,提高文臣的地位与待遇,这在无形中冷落了军界武夫,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因此大家看到,建文朝军队里的将领不是打败了逃命,就是一股脑地倒戈投降给燕军,而建文帝所倚重的偏偏是书生文臣,文臣不掌兵权,何以勤王?
第四,明初朱元璋开创的卫所制度中士兵生存条件并不好,战时打仗,和平时期从事繁重的劳役。明朝初年的军籍是世袭的,好端端的老百姓有谁乐意将自己的子孙送到军队里去当兵呐?所以说,建文帝号召勤王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而不能说江南或者全国臣民弃之不顾。
前一篇:朱元璋杀的最后一个武将是谁
后一篇:朱棣时代的头号酷吏升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