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明仁宗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的长子,虽然是个短命皇帝,登基不到十个月就一夜暴毙了,但他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是明朝“仁宣之治”的奠基者,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好事,实施了一整套抑官厚民,体恤下情、完善科举,求贤若渴、整顿吏治,明刑慎罚的治国策略,特别是在拨乱反正、平反冤狱上更加重视,甚至为建文君臣平反,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
明仁宗登基不到四个月时,就以时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和魄力为过去自家对立阵营中落难或死亡的建文君臣进行部分平反。
中国历史上皇帝级的大冤案很多,但再冤可能都没有建文帝及其忠臣那般冤枉。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格品德高尚的“宽仁”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好皇帝。正因为如此,在朱棣占领南京时,满朝的文臣学士及其家眷们演绎了一场场威武不屈、忠君报国、视死如归和舍生取义的建文悲歌。
这确实是很悲壮的,诛灭十族,肢解活人,洗刷,油煎,剥皮……“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鲁迅语)。
有人考证,至少有四五万建文朝臣民被朱棣虐杀,“国初杀运烈不除,越三十载还相屠”。大明朝积压的怨气太重太重了,一个精神分裂者通过军事手段居然堂而皇之地当上了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不断的做大做强的超级政治形象工程光环照耀下居然恬不知耻的享受起“盛世圣君”的美誉来,期间所付出的代价,别人不知,作为朱棣的儿子、也就是直接的大受害者朱高炽岂能不知!想当年,自己当皇太子时,时不时的被精神病父亲吓的半死,自己的东宫官属一个个的被朱棣投入了锦衣卫大狱或直接送上西天,朱高炽能不怨不恨吗?在绝对专制的传统社会里,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追求正义和诠释真理的权力,即使是贵若人主的皇太子也是如此,朱高炽何尝不知?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皇太子还拥有一个主宰未来江山社稷的权力和机会,代价是默默地忍受现实的一切,朱高炽当了二十来年的储君,能做的都做到了,而今自己当政总该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了。
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朱高炽试探性地给礼部尚书吕震下了一个御札,说:“建文朝的‘奸臣’正犯早就给杀光了,其女家眷们被弄到教坊司去做妓女,男性被发配给军中功臣武将当奴隶,好多人都被折磨而死,现在要是还有存活下来的,朕登基即位诏中已经宣布大赦天下了,他们也应该被赦免宽宥啊,官府得发还其被没收了的田地和家产。再有,先前因评说政事而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及其家属也该被宽宥为民!”《明仁宗实录》
要说洪熙皇帝的这个御札之意义实在是非同寻常的,魔鬼父皇灭绝人性地残害建文朝臣及其家眷,朱高炽要将他们中的幸存者宽宥为民,这不仅仅体现出明仁宗朱高炽的“仁爱之心”,而且还隐含了新皇帝要推到老皇帝的做法,建文朝臣大冤案有望平反昭雪,更有显示出了大明新君之绝大勇气——大明权力最高层的这番拨乱反正冒着两个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巨大危险——第一,老皇帝朱棣夺权正不正当,有没有合法依据?第二,一直流亡在外的建文帝原本就是大明朝的合法君主,那么朱高炽的这番举措是否会给自己或刚刚开启的洪熙朝带来不利?换言之,要是建文帝还有幸活在世上的话,朱高炽会不会给自己的皇位稳固带来麻烦?
对于这样的问题,新即位的洪熙皇帝似乎已经想到了,从他给大臣吕震的御札这事本身来看就是投石问路。吕震不同于永乐——洪熙朝的主要文臣学士,他同建文帝没有直接的瓜葛,又是永乐朝的宠臣,所以洪熙皇帝的试探应该说是富有很大的智慧。那么吕震如何回应新皇帝的?《明实录》未做任何记载,但在一个月后的“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癸卯”一条中却留下了这样一番话:“上(指洪熙帝)闻建文奸臣齐、黄等外亲全家谪戍边者,有田在乡悉荒废。令兵部每家存一丁于戍所,余放归为民。”《明仁宗实录》
对照前面的御札,不难发现,原本洪熙帝欲将蒙受大难的建文朝文臣学士及其家属全部宽宥为民的想法没能全部实现,他遇到了阻力,所以才会下令给大明兵部:戍边的建文“奸臣”齐、黄等外亲留一个人在戍所,其余全部释放回老家为民。
即位后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洪熙帝两次发出谕旨,宽宥建文朝文臣学士之家眷,除了原本洪武时代他与皇太孙朱允炆有着不错的个人关系以外,更多地表露出他的“仁慈”之心,所以说尽管只高出理政时间很短,但被人称为“仁宗”,真的是名副其实。可惜的是,他仅当了10个月皇帝就突然死亡了,已经开启的建文朝臣平反工作戛然而止,这一停就停了200来年,直到万历年间才有了后续。当然,这是后话了。不过,作为政治家的朱高炽开启建文冤狱平反的意义实在重大,它化解了大明帝国积存了许久的重重怨气和紧张政治气氛,将一个绝对政治高压的永乐时代转向平和的洪熙时代,很大程度上培植了大明的元气,稳固了大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