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600年前,建文帝在明皇宫“蒸发”,去向不明,有人说被大火烧死了,有人说是逃亡福建了,我觉得出亡的可能性较大。
朱棣发动军事政变,打到了南京,镇守金川门的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见大军压境,就主动打开了坚如磐石的金川门,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南京城。建文帝见自己已陷入走投无路之境,便想自杀,身边的神算子程济(一个算卦的)占了一卦,发现建文帝只有逃到南方才能躲过这一劫,便一直劝朱允炆“走为上”,建文帝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直在建文帝身边的太监王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他对建文帝说:“皇上,小的有事禀报。昔日太祖高皇帝驾崩时,曾经给您留下一个铁匣子,命小的悄悄地将他安放在皇宫里头的奉先殿,并特别指示:‘只有当大难临头之际方可打开它’”。
大殿上的大臣们一听到竟有这样的事情,就不约而同地说:“那就赶紧把它拿来啊!”王钺以及在边上的几个太监听到这样发话,就三步并作两步地直奔奉先殿,一会儿就将那只红色的匣子抬来了,顿时整个大殿上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在那只红匣子上,只见那红匣子四周都被铁汁浇灌住了,就连两把锁也被浇灌死。建文帝见到红匣子就放声大哭,稍稍过了一会,他缓过神来就下令,马山将皇宫给点燃了!手下人听到建文帝的发话,赶紧行动,没过几分钟,明皇宫上空顿时生起了浓浓的火焰。这时,建文帝的正妻马皇后见到这等情势,马上明白了一切,她义无反顾地跳入了火海。
翰林院的神算子程济等不及建文帝发话,他就自作主张,命人赶紧取来铁器,猛砸那只红匣子,不一会儿,红匣子被砸开了,众人睁大眼睛想看看高皇帝给他的孙子到底留下了什么宝器能救其于大难之中?但令人失望的是,红匣子里面宝器什么的全没有,有是只是当年“鞋拔子脸”小和尚求生的“法宝”:度牒,也就是和尚身份证3张,上面分别写了名字:应文、应能、应贤;袈裟、鞋帽一应俱全,还有一把剃刀:白金即银子十锭;最令人惊奇的是红匣子内还有朱元璋的朱书御笔:“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这话的意思是,应文从鬼门出去,其余的大臣从水关御沟潜行,到黄昏时,在南京的神乐观西房集合。
建文帝见到皇爷爷留给他的这些救命宝贝,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他不停地念叨:“天数啊!天数!”程济见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又要折腾了,他赶紧出来打住,为建文帝剃头,这样,应文和尚有了“着落”了,那么,应能、应贤又指的是谁?建文朝大臣中有个叫杨应能的,他是建文帝的三弟吴王的老师。杨应能见度牒上有自己的名字,便主动出来认领,也剃头为僧,甘愿跟随朱允炆亡命天涯;这时有个监察御史叫叶希贤的也毅然走出人群,对建文帝说:“小臣名贤,应贤指的就是我,我远追随笔下直到永远。”应文、应能、应贤都有着落了,他们一一收拾好头发,换上袈裟,此番情景极为悲壮。《明史纪事本末》
这时,兵部侍郎廖平向建文帝提议;“再大的功劳莫过于保护好嗣君,恳请陛下让小臣来保护好太子殿下。”建文帝听后觉得十分有理,马上将太子朱文奎叫了出来,让他赶紧拜见廖平。简单的行礼后,众人一股劲地催促,廖平只好带了太子先走了。《国榷:惠宗建文四年》
当时朝廷上还有五六十个忠臣立即齐刷刷跪倒在地,放声痛哭,纷纷表示誓死追随建文帝,为国尽忠。建文帝大为感动,但他想到了更多的事情,于是便说道:“人太多了难保有什么闪失,你们在朝为官多年,官名册上历历记载,如果都走了,燕贼必定穷追不止,况且你们都有妻儿老小的,跟朕走了,一定会牵肠挂肚,心神不宁。就这样,还是各自散去吧。”
这时候,有个年轻太监伏地不起,哭着跟建文帝说:“陛下平时对小的不错,可小的无力帮助陛下保护江山,惟愿一死。恳请陛下赶紧赐予御衣御帽,让小的代陛下而去,则陛下逃出后就可永世安宁了。”
听了小太监的这番话,建文帝心如刀绞,他实在不忍心啊,可大臣们在不停地劝着建文帝就依了小太监,建文帝含着泪水将自己的龙袍脱下来,递给小太监,只见小太监穿上龙袍,向建文帝作揖谢恩后,马上奔出大殿,迅速地跨上白马,义无反顾地纵身于火海之中,远远望去,还真像是建文帝自焚而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