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开展教育工作

(2014-07-16 22:58:39)
标签:

文化

朱元璋

文化教育

杂谈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执政政策的失误之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做上皇帝,朱元璋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洪武2年10月,朱元璋就告谕中书省的官员说:学校教育,到元朝其弊已极……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宜令郡县皆立学校。10月30日,朱元璋便下令地方郡县开办学校。

明朝政府为了能使地方贯彻好立校兴学的政策,还明确规定:府学设教授1人,训导4人,生员40人;县学设教谕1人,训导2人,生员20人。师生每月除了可以得到每人六斗米以外,有司还会供应他们鱼和肉。学官月俸,多少不等。学生学习,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置科目,分别教学,要学以致用。同时还对学校规章等其他相应教学措施作了规定。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资历深的可以定期保送到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入学十年以上还没出路的,由学校推荐,可往吏部保送,充任下级官吏。

因北方学校教育较南方相比尤为落后,缺乏师资而且师资水平很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朱元璋在洪武20年,命令吏部从南方选出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北方学校,以此来提升北方的教学水平。

明朝前期,除了府州县学外,地方社学也聘请儒士培养民间子弟,还有“御制大诰”以及本朝律令的学习内容;地方武学也聘请武师专门教武臣子弟学习武艺。

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这对维护明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洪武3年5月,国家人才紧缺,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于八月开科取士。

明朝科举考试分文武两科,两科考试都规定了考试时间:子、午、卯、酉年为乡试,辰、戌、丑、未年为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都是九日为第一场,过三天为第二场,再过三天为第三场。中乡试者称为举人,京师会试中胜出者有资格参加殿试。三年一大考,皇帝亲自把关殿试,殿试及格而被录取的都称为进士。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凡是中了进士的,都可以封官。

文科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初场试五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试论一道。三场试策一道。三场考试都通用推行的八股文答题(每篇文章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因考试只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明朝科举制又因此被称为“八股取士”。

武科考试的内容同文科有些差别。武举初试马上箭,二场试步下箭,三场试策一道。六年一大武举考试,考中者称为武状元等。武科重技能与勇气,考试的内容也因时局的变化和要求有所改动。

明朝科举取士录取名额由社会需要而定。明初所需文官数额大,录取时也较多,明朝中期,逐渐放宽了乡试名额而缩小会试名额,而且在录取进士名额时,注意地域间的南北分布平衡。

在明初,科举制对于扩大官僚机构,稳定统治政权祈祷了积极作用。因其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来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所以读书人为了获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这种制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朱元璋所开展的文化教育工作,有利有弊,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