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假发的最早使用大约可以追溯到周朝,《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有“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其中鬒的意思是人工接长的头发,即假发。这句诗是说卫宣公的妻子有一头如云般稠密细长的头发,可能就是戴的假发。卫宣公执政是在东周时期。
妇女作为衬托装饰用的假发,可分为三种做法,一、副。是最为华丽尊贵的做法,编好假发后还要插上六支玉簪,玉簪的顶部还会缀上别的装饰物,走动时,这些装饰的物件就随身摇摆,看起来更加光彩动人,这是属于王后的假发发式,诗经有“副笄六珈”的句子。二、编。指将假发套在真发的上面,几乎可以乱真,看不出假的痕迹。三、次。意思是将真发和假发编结在一起,通常用作两鬓的装饰。据《周礼·天官》记载,王后出席不同场合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假发发型,譬如,随王祭祀,要用副,采桑劳动,要用编,接见君王,用次。这些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提到假发的佩戴,还有一个小故事,《左转·哀公十七年》有记载,卫庄公有一次去戎州视察,见到当地有个已婚妇女的头发很长很美,便想办法要人偷偷剪来,做成了假发送给自己的妻子,因此卫庄公被那个已婚妇女仇恨,后背被她杀害,报了偷头发之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古代假发的来源很是有限,一般是贫贱妇女出卖自己的头发,还有就是把罪犯的头发剪掉。《世说新语》里,东晋陶侃的母亲为了帮儿子办事筹钱,就出售过自己的长发。
汉代,主要有两种发型:一、髻。把长发往上挽,打成一个结的形状,盘到头顶或者脑后。二、鬟。把头发盘成环的形状,绕在头顶。如果头发稀少,就无法梳成这两种发型,则需要取用别人的头发加以装饰。因此,假发的使用还是相当普遍的。
在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就从一个女性坟墓发现了假发,头发的上半部是颜色呈现黑黄色的真发,下半部则是编成的黑色假发。另外,在一个奁盒里,还发现一盘假发,应当是生前用来备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