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与火中的一次宗教式洗礼
(2010-11-05 20:35: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屙裤裆里了 |
在历史的遗香和倩影里不仅仅寄托着一番情色,更传递着一种浩然之气,也才能坦荡地被文人墨客所吟颂。
所以当我翻开杂志读到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时,就有一种肃然的预感,但即使如此,我最终仍感到了震惊,我没想到在懦弱女子身上迸发的是如此的壮烈和铿锵。
小说一开始就将最神圣的东西与最淫邪的东西绞结到一起。一方是高森的教堂和威严的神父,一方则是从风月场所逃出来的披头散发的窑姐们。因为一场血腥的、以后也让中国人民永世不能忘记的大屠杀而将这二者绞结到一起。
战争是摧毁文明和秩序的,在战争这个恶魔面前,代表着上帝的英格曼神父也失去了他的威权,他无法阻止日本兵残忍地枪杀中国伤兵,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收养的乞儿陈乔治倒在中佐的枪下。
于是,在遭到屠刀威逼的教堂里,像书娟这样的内心还充满着诗意的女孩子,就对以往所认定的神圣与淫邪有了新的体认。
我以为书娟对风尘女子玉墨由仇恨到忏悔最后到敬佩的情感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她对妓女这种身份的认识有所改变,而是懂得了对于神圣和淫邪的区分决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重要的还是在精神层面。
社会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导致了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玉墨无法逃避肉体上的堕落,但她并不甘于灵魂上的沉沦,因此她才会在神父绝望的时候站了出来,代替教堂里的女孩子们去面对日本鬼子的魔爪。
我们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但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至今我们仍在打扫战场。该想想我们获得了多少值得珍惜的战利品,对于文学而言也是如此。
我感到,文学注视这段历史的目光显得有些疲惫,我们很难从作家的叙述中得到兴奋和刺激。
但是严歌苓的这篇小说仿佛让我感到目光的闪烁,她稍稍移动凝视点,于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场景。
这个新的场景还不在于以一个单纯的女孩子书娟的视角,也不在于将战争、宗教、妓女、少女的青春萌动等等浓缩到战火中的一个教堂内,而在于仇恨主题的转换。
战争激发我们的仇恨,仇恨疏导我们的道德良知,因此仇恨是战争文学的基本主题。但抗战题材不应该以激发对敌人的仇恨作为文学的归宿。
严歌苓在这篇小说中显然调整了关于仇恨主题的思路,她不是不追问侵略者,而是把侵略者钉在审判席上,无须再追问。
它只构成一种背景,而在这一背景下,作者通过书娟对玉墨的情感转变,使我们对仇恨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血与火的战争之中。
在血与火中,书娟的精神得到一次宗教式的洗礼,但这次洗礼不是神父为她完成的,而是一位风尘女子为她完成的。
这篇小说当然揭示的是人性,但小说的意象并不止于人性,它由人性推广到宗教性,推广到人的精神净化。
玉墨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形象,她的身上携带着许多文明的符号,这是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的结晶。
这使她有别于一般的风尘女子,尽管金陵十三钗都打扮成中学生勇敢地献身,但玉墨能成为她们的领头人,这显然是一种文明的召唤。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文明就是一种宗教,它让我们得到精神上的洗礼。玉墨也许能让我们联想起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或者是斥奸骂贼的李香君。
明代的戏曲家卓人月甚至将杜十娘的忠信品格比之于伯夷、屈原,感叹她“比伯夷之吁嗟,效屈原之亻宅亻祭”,由此看来,将玉墨视为战场上的英雄是完全够格的。
小说中还有一位戴教官,为了教堂和更多人的安宁,宁愿放下军人的武器从容就义,他和玉墨一样是我们看到的战场上的别一种英雄,他们的血早已在战争的遗址下冷寞,今天我们真应该给他们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