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市場攻防戰
(2013-09-29 20:36:33)
标签:
於誰厓仁四成大行於傳統财经 |
分类: 財經 |
踏入10月,不但意味國慶黃金周臨近,而且標誌著美國第三季企業業績公布期快將展開,而黃金周銷售數據,可對美國奢侈品股Q3業績起預示的作用。
回顧次季業績期,受惠中國業務增長強勁,彌補歐洲及日本市場萎縮的缺口,不單止令傳統歐洲品牌巨擘如LVMH及Kering(前稱PPR)受惠,美國本土名牌亦獲益不淺。以Tiffany & Co為例,中國及亞洲的業務貢獻增長率達20%,抵銷日本銷情倒退14%的影響,更催谷次季純利攀升一成半至1.06億美元。
內地奢侈品市場今年綜合增長預測為7%至9%,成長速度位列環球最高組別,因此將會是兵家必爭地。而面對一眾歐洲著名品牌的傳統優勢,美國本地牌子要成功分一杯羹,絶不能單靠增加店舖數目,或者人有我有的策略,管理層要動一動腦筋,思考如何開拓未被發掘的商機。
不妨借鏡Coach的成功故事。為避開與LV及Burberry等牌子正面交鋒,管理層積極推動消費得起品牌概念(Affordable Luxury),貨品走中高檔路線,且定價較高端品牌低五至七成,因而吸引內地年輕中產階層的注意。同時,內地奢侈品市場總值約39億美元,當中近三分一是由男性產品市場所購成的,Coach窺準這個商機,致力開拓內地男性市場,更在一線城市開設專為男性的店鋪。另外,為加強銷售網,除增設店舖及開發自家製的網上銷售系統外,更與內地百貨公司合作分銷,令銷渠道更多元化亦有別於傳統歐洲品牌。上述策略令Coach贏了一場漂亮的仗,次季內地銷售急飆四成至4.3億美元。但只可惜,由美國本土的市場佔有率被Michael Kors等新興品牌侵佔,令Coach第三季股價無以為繼。
除中國之外,歐洲及美國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因為兩地業務對行業盈利貢獻比重分別達31%及35%。但歐洲品牌在區內市場有主場之利,美國本土牌子要成功爭取市場份額,相信絶非易事。相反,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市民因收入改善而更願大解慳囊,適量提高消費支出,對本土中高檔品牌等更為有利。以Michael Kors,由於成功攤分Coach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催谷第二季銷售量急升五成四,帶挈每股純利增加至61美仙,股價亦水漲船高,年初至今累積升幅近四成。
中美經濟持續改善,大行預期美國奢侈品股盈利仍有一成上升空間。板塊目前平均市盈約為20倍,與歷史平均值的24倍有距離,而且資產負債健康及自由現金流充裕,但業內競爭激列,因此揀股關鍵在於誰能提高中美兩地的市場佔有率,以維持盈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