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书 |
原配,是看起来骄傲尊贵而实际上可悲可怜的名份!
在图书馆看到叶倾城的书是那一本《不要脸要趁早》,虽然知道,书中一定不是真的让你“不要脸”可还是没有借这书的念头。所以有时候,人不能光看书名或题名,是直到借了这本她的《原配》才知道,她的文字功底不可小觑,刻划人物入木三分,叙事更是令你要回一下神,才能真正明白话里话外,甚至话中有话的神韵。不禁有点后悔没有看她的《不要脸要趁早》了。
《原配》封面素净雅致,观之颇有好感。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从十三岁,他们认识;二十三岁,他们结婚;十七年的感情,最终出轨。如果不是丈夫问九信出了车祸,而妻子叶青终于明白,她是他今生今世的妻,她要尽她所能,不惜任何代价,只要九信活着。并用了手段,让“小三”远离。
一个有过美好的初恋,并修成正果却最终还是象尘世里的普通夫妻普通婚姻会发生的“小三”和“原配”的故事,故事虽普通也许还稍嫌俗气,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在作者的笔下赋予别样的含义。俗的故事,不俗的文笔。
“我也曾是童话里的少女,皮肤是银子,头发是乌檀木,笑起来是钻石,眼泪是珍珠,每一开口,便吐出一朵玫瑰花。后来不知怎么的,便变成她那个好吃懒做的姐姐,皮肤是柏油,头发是稻草,永远不会笑,每一张嘴,便跳出一只癞蛤蟆。”文中这一段,可谓字字珠玑,深刻生动、既押韵又富含哲理,让人读了,还想再读,忍不住想把它抄起。
其实,初恋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的“初”和不成功,所以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何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就不言而明了。因为不成功,成了回忆,而回忆又往往自动润色和修剪,去芜存菁、剪掉痛苦、修饰美好,最后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怀念的是初恋的人还是初时的那份纯真心动、纯粹感情?所以,初恋成功率的百分之三不见得就比别的婚姻更幸福。
虽然最后作者给了读者一个“想像中”美好的结局,但是其中的裂痕依旧存在。最后一句“我是某某的原配”,是一个女人莫大的骄傲。
我在百度搜索一下“原配,是指男人娶的第一个妻子。”原配一词,来自古代的“元配”。如果一个女人需要宣称自己是原配,那肯定她的丈夫除她之外,还有第二甚至第三第四个女人。古代的原配,是正室,除了在白天可以欺负小妾,趾高气扬外,晚上的孤灯冷火,一人独眠、暗中垂泪却是无人看见的。
那么现代呢,必须靠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原配,可见心里明白,自己并非丈夫唯一的女人。原配也只是可以出入正式场合、对人介绍可以镇定微笑,而背地里却让人嗤之以鼻“他老公养了小三”。原配成了只是一个名份,是一份责任,是家庭的维系,这其中除了亲情还有爱情吗?也许,这里面的亲情无奈的成分多,真正的感情少?这样的原配值得为之争得焦头烂额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虽然并没有煽情曲折催人泪下的文字,但看的时候依然让人心痛哽咽。都说初恋能成功的只占百分之三,那这一对从初恋到最终结婚可算是完美了。可依然经不起岁月的推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金钱地位的腐蚀、经不起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的创伤。
原配嫉妒和怨恨老公对小三的情意,小三又心心念念扶正的设计,这世间事,为何原配不可以永远固守着并永恒着当初的爱情呢?都说爱情是不受年龄、身份、外貌、财富的影响,可影响爱情的难道不是这些因素吗?人的感情往往不受理智控制,而面对的诱惑又是别样的多,所以,专情和唯一就显得特别的稀少和珍贵。谁都想拥有天长地久,谁都想,爱情永远如新。而愿望与现实却是两回事。
纳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人生若能如新婚,何来小三原配起纷争?蜜月之所以成为蜜月就是他的不能重复性。“新娘”与“老婆”只是一夜之间的变化。
“原配”之所以觉得骄傲是因为它的唯一性。而小三,就没有固定人选了,就算扶正,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男人娶的第一个妻子叫“原配”,那女人嫁的第一个丈夫叫什么呢?其实原配一词多多少少包含着男尊女卑的事实。原配,是看起来骄傲尊贵而实际上可悲可怜的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