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震尤应重视孩子生存技能培养

(2013-04-21 07:37:37)
标签:

点灯的心

四川地震

文学文字

杂谈转载

365

教育

分类: 教育资讯

地震预防如何学习日本重视孩子生存技能培养

防震尤应重视孩子生存技能培养

    发生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
    发生地点: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
    经 纬 度: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
    震        级:里氏7.0级
    震中地震烈度:预计9度左右
    震源深度:13千米
    伤        亡:截至20日21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已造成157人死亡,5700余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损坏。

    20日雅安地震,使我们想起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的“千年一遇”九级强震,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大灾时的冷静从容,我们多少感觉有一些陌生。处“震”不惊,秩序井然,甚至比地震本身更令人震撼。其实,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国民秩序”,节制、守序、以及相互扶持的精神文化,都可以从日本民族的性格、从公共教育、从内心深处找到原因。
  一、忧患意识与避险训练
  撇开对日本的“激烈”批评,我们可以冷静地看到另一个日本,那些忧患意识和训练,的确值得借鉴。
  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说,“也许,除了犹太民族,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有着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家园情结。”——可见,凡事想最坏方面的日本人,充满“末日情结”:上世纪70年代,小说《日本沉没》曾引起巨大轰动,这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持续再版和改编,被认为是揭示日本人内心深处危机意识的最好范例。
  在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匮乏、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气质逐渐被时间雕刻为独特的岛国心态。当你看到整个日本民族都在用一种小跑的姿态工作、生活着,无论在政府办事,到银行取款,到邮局寄东西,还是到餐馆吃饭,到商店购物,接待你的人一个个都全神贯注,手、脚、眼、嘴并用,走起路来都是一律的“小碎步”——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非完全出于现代社会的压力,还出于日本人敏感而总不踏实的内心。
  对于地震的恐惧,被列在日本国民“最害怕之首”。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的日本,地震频发、台风频袭,火山活跃,仅在20世纪,日本就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是夺去10万人的生命。对于国人“日本人在灾害面前那么有素质”的疑问,日本友人解释到:平时为了地震,不知道做了多少准备,经常的避难训练,建筑基准的执行与安全确认……加之真实的灾害考验,如果还不行,说不过去啊。
  调查显示,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在日本,因为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日本国民从小接受防灾教育,教科书中写有应对灾难的基本知识,学校也专门开设不同类型的防灾课程。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实施1至2次防灾演练,近30%的小学每年举行防灾演练4次以上。日本政府和社会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比赛来提高青少年的防灾意识。一家日本民间机构常年举办“防灾挑战计划”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日常生活中有启发意义的防灾案例,并邀请当事人现场分享经验。
  由于各地学校防灾教育能做到持之以恒,当地震来临时,教师和学生大多能迅速作出正确的避难行动。日本各地均设有规模不等的公共设施——防灾馆(防灾教育中心),有的还设有“灾难模拟设施”,市民可以在“地震”、“火灾”和“烟雾”的模拟场景内体验“现场逃生”。不仅如此,在日本人生活观念中,防灾也成为生活习惯。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家家都有防灾袋,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二、对秩序的遵守,带来救灾效率
  对于日本那场强震,有现场目击的微博网友写到,“几百人在广场避震,结束之后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拿来一些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垃圾也没有留下。”
  诚然,这些场景反映了日本社会的文明程度,但对日本民族而言,特殊的集团主义也是决定秩序的重要原因,日本人普遍对同是日本人的他人有一种依存心理,日本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总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是一样的。这种“一样”多表现为自发形成的行为准则,只有严格遵守,日本人才会心安理得,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便是在大地震这的时候,日本人仍然几乎苛刻的维持着公共秩序,在以“灾民”为标签的那个集体中,个人离不开集团,集团保护个人,只有绝对服从才是维护集体利益的表现。“和大家一样”不仅容易形成合力,更好地克服困难,保障系统运行的效率。
  “不给人添麻烦”,这是日本人的常识,这句话出现在《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日本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悲哀,反而对因自己的悲哀而让别人担忧和牵挂表示歉意。在大地震中,如果家人朋友遭遇不幸,日本人通常也不会嚎啕大哭,只是默默承受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当有人获救时,代替“谢谢”,说“对不起”的人或许更多——对他们来说,比起感谢的心情,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情更多。这虽然不利于心理的疏导,但对救援工作实在地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是日本人的忍耐力和自律精神,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乱扔垃圾等等都被视作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
  日本列岛多年来不时发生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加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深怀恐惧,造就了大灾当前举世称道的国民秩序。这个频繁被自然灾害骚扰的民族,甚至对未来从不乐观,日本人做的,只是认真地活在当下。“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从日本灾害中日本国民的反应看,我们需要借鉴的太多。(学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