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王小波小说里的电影特征

标签:
王小波黄金时代电影特征娱乐启发性 |
王小波小说里的电影特征
潇湘蓝
第一次看《黄金时代》,是因为他忽然早逝。那段时间生活不知忙点什么,看的也就是个热点。后来,日子枯燥,渐渐的习惯看电影。觉得有趣很多。直到前几天,再翻他的小说集,才忽然有点明白。王小波远在写小说前,在美国留学期间就一天一影的看过大量西方电影,以及他在云南农场和山东插队期间看过很多原版英文小说。这么多年的兴趣习惯,使得王小波的小说里,有一种电影特征。
喜欢看欧美电影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无论是剧情片文艺片还是伦理片,角度都很独特。尤其是有一种同一题材的电影,法国、美国、俄罗斯都拍了,但还是各有特点,各自独立。还有一种就是同一个故事,历经几年重拍,思考和演绎因导演剪辑完全迥异,比如最近看的英国导演stephen frears的《跑调天后》,看着挺搞笑,其实很严肃。很多片子特别引人回味的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但可思可感的又绝不那么简单。进去很容易,出来或深或浅,或平静或激动,让人耳目一新又难忘,并充满启发性。
《黄金时代》中王二和刘清扬从蓄意搞破鞋开始,到各种不可遏制的行为以及延续的不停地写交代材料,关于男女作风问题全程写实,这里王二的痞子味可以顺溜到其他小说里,但不会混淆,王二就是独一无二的。刘清扬也没有什么亦骄矜亦可怜的破鞋常态。只有幻想“伟大友谊”时激动如少女。其他比破鞋更破鞋,又生动又自然。还有逆来顺受,不断接受摧残和折磨的生存认知层面。
我手不释卷又茫茫然看到尾,不知王大师怎样做结。
结尾的“真实情况,一个也不能改。”她之所以要把这件事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一切事都要坏。”这很意外,心里一凛,荡气回肠。原来不知是人是鬼的游荡忽然就稳稳的落地了。
不能说这是最好的爱情片,但是叙述手法很撕裂,很迷人。
其次,欧美电影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娱乐性。
一些专业的解读是“电影艺术首先要满足人的精神愉悦,然后才是认知世界、阐释人生和表达理想的审美思考”。这话还是太华美了。
王小波写那段插队年代的故事,说有趣、好玩、调侃,游戏一般,看得人很轻松,但不一定真笑。有点像意大利籍导演roberto banigin的《美丽人生》,当然王二只是在搞破鞋,场景也没有这么宏大。但是一个其他人做出来可能有点沉重的大餐,王小波家常炒炒,就着啤酒猛灌,非但可口,还有就是一点不做作。
《黄金时代》91年就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了。
学电影的和写小说的,似乎都没有接下去。
他走得可真早。
潇湘蓝微信公众号:xxlwenji19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