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难以通读的三大原因

分类: 诗经玩味 |
《诗经》难以通读的三大原因
潇湘蓝
前不久,国内29所名校的校长,就只推荐一本书,各自作出回答。其中,兰州大学校长王乘推荐的一部书,就是《诗经》。他说: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温柔敦厚,澄净心灵。真正美玉的诗句令人沉静,回想而沉醉。
提起《诗经》无人不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稍微爱好点古典文学的都能说上几句。但《诗经》一书,总共305篇诗歌,能歌通读完的人却很少。
第一,生僻字很多。
诗经有很多生僻字,大部分诗句既读不畅也不易理解。比如《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后两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这三句意思只有些微差别,但湄和涘都生僻,因此只有“在水一方”因为简约生动,韵味无穷,而被后人熟记。此外如《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这八个字除了草虫二字都是生僻字。能马上读出并理解的不多。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诗中太多了。更有一些字词,不仅难识,甚至连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朱熹的注本中就看到他坦言“淫威:未详”《周颂·有客》;“夏、革,未详。”《大雅·皇矣》。
第二,《诗经》版本杂,注释粗。
目前世面上的《诗经》各种版本很多,除去在书店里的,在超市和书摊上出售的,厚厚一本,不到10元。这些版本的《诗经》编撰都有些紊乱,前后顺序颠倒,缺章少页的都有,一些字词注音经不起推敲。
另外就是注释都过于粗浅。有时一首挺好的国风,被翻译得生硬粗俗,白话没有简约之美,文言又描绘得更加拗口。论理赏析片面化、主观化。虽然否定了毛诗的说教性,但又辗转回复到歌颂和口号式的老干部口吻中。读来,总不免有些遗憾和失味。
好的注本有朱熹的《诗集传》,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及历代研究诗经的大家散落在各种书刊中的各种注解。诗学家们以文言句式注解古代读本,细细读来,真的是原诗与注释,相得益彰,双壁争辉。余音绕梁,实在享受。其实,现行普及本的注释基本都是在上述诗学家的系统研究中获得最基本的解读。但这些精雅有余的文言注释,初学者可能不太适应。
此外,诗学家们一来各有自己的观点,二来历代争议不断,第三,今天的白话译本,治学态度又看着经济效益。因此,单单从任何一个人的注本来说,都是不能满足对诗经爱好者的研读的。所以,从普及读本到诗学家注本,再结合历史,反复咀嚼,才能真正读懂《诗经》。
第三,土豪当前,谁念君子。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诗经》具有鼓动天下的精神力量。儒家说,积极用世,继承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现世,土豪风起云涌,君子低眉折腰。才子佳人拈花一笑,口诵经典,心念富贵。《诗经》三百零五篇,尚不耐通读,又哪里来的“思无邪,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