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细听琵琶语,一曲倾城

标签:
小说视频主题音乐黑白征途 |
细听琵琶语,一曲倾城
潇湘蓝
一个人的时光,背景音乐是宁静的港湾,轻缓、舒柔,而充满默契。听着,听着,忽然就被触到了,停下来,愣在那里,好一会。不得闲的时候,不得不回过来,但是,从此,心里就存下了。得闲的时候,就那样,反反复复地,听了,整晚。
这首曲子,她叫:琵琶语。
琵琶长得美,腰线纤柔,气韵婉约。音色不如筝亮,似乎有些干涩,窃以为在哽咽。直到遇见林海,她终于脱胎换骨穿越到二千年的今天。有点颠覆,却更加唯美。有点包装,骨子里本真的传统。有点诧异,如果不是对古典的痴迷,你不会如此爱恋。
人都做梦,梦都杂乱,除了音乐和小说。林海的琵琶语,就是他的一个凄美的梦境。琵琶珠落,清脆而干哑。美人低诉,朴实而直接。哀婉凄恻如暗涌袭来,低眉信手早已打动了你,哪里还经得住轮指的掏心掏肺,摧心断肠。这不是一首曲子,这是半生的缘分。琵琶成精,穿云度月,爱上现代的人。为了挚爱,使出浑身解数,化身种种,如笛似箫,仿若二胡,甚至钢琴、吉他。可怜她,一颗古典的心,却痴缠上现代的魂。琵琶有爱,不枉来世一遭。而,林海注定是寂寞的,千百年的漫漫征途,唯林海一人默默追随。
天赐林海,一个“左手东方,右手西方”的天才音乐人。不要看他表面上,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又不断以各自钢琴赛事成名,实际上从《琵琶相》这张碟开始,他已经竭尽全力,告诉世人,钢琴只是他的技能,琵琶才是他的灵魂。
这张碟发行了十年,听到掉牙了,居然还有人不知,有点不平。这是民乐的里程碑,这样的经典不该被遗落。
2003年《琵琶相》问世,2004年徐静蕾自编自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用的主题音乐之一,就是《琵琶语》。光是看选材和音乐的选用,徐静蕾就值得尊重和夸赞。只可惜,琵琶语在影片中犹如惊鸿一瞥,虽然惊艳,到底还是很不到位的。这样的曲子原本配这样的电影,老徐实在很有底蕴的,只是没能静心的深挖下去,这不是徐的错,要怪就怪大环境吧。林海已经是奇迹,这个时代,不指望太多。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不过,徐静蕾改编的真的挺好。尤其是影片前一段,干净、清丽、质朴的江南女孩比起不再年轻的琼芳登来感觉好太多了。这一段的演绎,几乎让我误以为这是原创自中国作家的手笔。
女孩一头撞上姜文的一刹那,琵琶语应声轻起,委婉柔弱,恰似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然后,女子娓娓道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所有的热情聚集起来,。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这一段叙说也是感人而心酸的。爱,不是谁都有幸体会到的。有时,你有颗童心,或许就够了。徐版电影的精华其实在这里。
美国版《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远在1948年,黑白电影的经典。土豆视频还搜得到,也很清晰。当然,就茨威格的小说来讲,美国版的演绎自然更加无可挑剔。茨威格擅长细腻的心里描写,法籍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也很擅长细腻的电影表现手法,这样的合作不完美也难。
徐版是个中国式的梦境吧,开场还不错,后面被现实击得粉碎,不要说徐静蕾,本土china的任何一位知名导演都是无法尽兴演绎的,这是国情。不再浪漫的年代,无论你本该多么优秀。
美国版够完美了,但依然摆脱不了徘徊的忧伤,同样是国情,一个文明的毁灭或道德的沦丧带给有良知者的无尽悲悯。
听完音乐,看完电影,读完小说。什么也比不上平静而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