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错了之二认识自己形势能量 |
历史上最无为的权谋家
潇湘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这一句震耳发聩的言论着实让很多出生贫贱的世人,揭竿而起,孤注一掷,以图改写命运,光耀家族。不幸的是,这不是一句普遍适用的名言,它只属于极少数天造之才。因此,在他们为这一句话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最好充分认识自己,并清醒地看到,王侯将相,确有种乎。
那些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螳螂捕蝉》等的作者韩非,后人又尊称为韩非子的,就出自战国末年韩国的王室,论资排辈,他都算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然,这一权利从他父亲起就被阴谋剥夺了。因此,从韩非出世起,他的一生就被权谋死死地扼住了。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无不和权谋之术捆绑在一起。而他的人生轨迹,却如未琢的璞玉不饰五彩:天赋异禀、拜师求学、埋头著述、无奈自尽。短短48年,只有最后三年才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却又迅速凋亡黯然遗世。
研究大秦帝国的曹三公子在《流血的仕途》这样描述过: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病死。为了空出来的太子之位,公子咎、公子虮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公子虮虱名字取得晦气,运气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当时正在楚国做人质,人身不得自由,加上距离又远,很难左右朝中局势。原本在太子继承次序上排在公子虮虱之后的公子咎,当时则留在韩国国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巧施计谋,最终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被立为太子。韩襄王卒,公子咎立,是为韩釐王。韩釐王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韩惠王立。韩惠王在位三十四年,卒,子韩王安立。
公子虮虱久在楚国为人质,直至郁郁而终。他的满腔忧愤和含辱蒙羞给后代蓄积了强大的反击磁场,加上王室的优质血脉,韩非的天赋异才举世罕见。好在,从小口吃,锋芒不露,安然在韩国长大,及长,笔底的机敏雄辩文稻武略令韩王宫上下忌惮。
看看韩非的所思所想: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弃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来迎合君主。)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呈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
不愧是宗室贵胄,一腔帝王心术。然而这些帝王心术在秦王嬴政看来,不由惊呼: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仰慕之极。而韩惠王临终遗言韩王安:汝为韩王,用人无所不可,唯不可用韩非。韩非之才,非你所能驾驭。不用,国弱而已。用之,恐国为之夺,不复为汝之所有。
这两种态度不正是韩非自己所讲述的智子疑邻吗。而韩非似乎总是目极千里,却看不见自己的无奈处境,从荀子处学成回韩,依旧备受排挤,但除了埋头著述,别无他为。如果没有李斯将他这些著作举荐到秦王那里,这些经典名篇有朝一日毁于战火也是极有可能的。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为主”,建立了完整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体系。再看看他这方面的名言: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当形式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火看上去很凶猛,因此被烧死的人不多;水看起来很柔弱,所以溺死的人很多。)
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如果单看这些言论,那么韩非应是一个阴险、睿智、而又识时务的人中之龙。而实际上,韩非困居书房二十年,眼巴巴看着韩国疆土丧失三分之二。之后,韩王被逼出仕,秦王威逼出使。而一到秦国,一两个回合,就被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纵横家姚贾轻飘飘几句谗言,故友同窗权臣李斯晃悠悠一杯毒酒,悄无声息阵阵隐痛中魂归了离恨天。他的法还未立,术还未用、势还未得,便匆忙间遁了。连司马迁都找不到一丝半点他在人生尽头做过的策略或努力。只留下一介书生最柔弱无力的一句“韩非欲自陈,不得见。”可悲可叹!
韩非出世令日渐衰弱的韩国再度闻名六国。不过,韩非的能量太大,一个小小的韩国抑或是强大的秦国,冥冥中都无力消受,人虽渺小,思想却可永恒。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约注定只能任凭其思想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扬数千年。
你我皆是凡人,消消停停,与四时同在,与日月共生息,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活着才是王道。人生苦短,别使错了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