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都会战役个性鸿沟爱着文化 |
鸿门宴的秘密
潇湘蓝
回沪的路上,轻轻一声叹:年,就这么过完了。旁边立接一句,你还不是天天过年。更叹息了,难道一定要朝九晚五才叫劳作。生命不息,思虑不止。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年,都是共同的暂时的休憩。年后,一样要日出日落,朝花夕拾。
年间,无意中看了《鸿门宴传奇》,挺棒的。结构紧凑,叙事生动,人物出彩。比起80集的楚汉传奇痛快多了。兴趣来了,顺带把《王的盛宴》也看了,不叫电影,是话剧开演前的独白,冗长到没人能熬到正式演出。都是楚汉年间的大戏,都围着鸿门宴在讲故事。陆川,讲得最差,不过最文人,最思想,最个性。
陆川的电影鸿门宴,中文名《王的盛宴》,英文名叫《最后的晚餐》,这片名,电影没看前觉得有气势、有内容,还是期待的。看完了要笑出来。影片由陆川兼导演编剧制片于一身。一个完全陆川个人视角的电影横空出世,我觉得以他这样的野心和心态,应去更适合去拍一部《项羽传奇》,或者来一部陆川版本的《霸王别姬》。因为,项羽的勇武、骄傲和自用,跟陆川的三位一体一人说了算倒是很吻合的。人物气质上的相似会让陆川的裸奔来得更自由、更恣意。戏剧故事也就讲得引人入胜游刃有余了。可惜,他选择了刘邦,因为楚汉相争,赢的是汉家天下。成则王,自古都有英雄情结吧。不过刘邦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陆川并不感兴趣,他解读刘邦,最后反复两个字:噩梦。一个编剧世家出来的书香弟子,从小受的熏陶总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和旮旯街头到处乱混的草根子弟相比,优越而孤僻。
这一场王的盛宴,梦魇一般,插叙、倒叙、旁白,烛火扑闪不定,眼神阴郁不明,情节散乱迟缓。若是从头到尾去看,若是不太清楚楚汉历史的,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不过,翻到哪页看哪页,一场有一场的细节,精雕细琢的,自我沉醉的,陆川的风雅。
直到吕后黑色的阴影渐渐覆盖了匍匐在地的萧何,历史的真相终于被掩盖了。理解了,陆川的努力拉赞助,竭力的表白,一手策划的演绎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还是有点感动的。本来,想弄清楚这些的也是极少数人,陆川也是其中一个。
他借萧何问的很好:鸿门宴中项羽帐外有三百执戟郎中,帐内二十八死士,樊哙一个人能冲得进去。赴宴者在军帐外交出所有武器,而冲入帐中的樊哙手里居然有一面盾牌,这盾牌哪儿来的。宴会中,项庄要杀刘邦,张良帐外求援,他居然能带着樊哙安全通过三百执戟郎中,而不受任何阻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范增的安排。其他人都不应该带兵器赴宴,而项伯的剑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一段,直白而客观的还原鸿门宴的真实场景,很在理的分析。可惜,陆川的思虑到头了,百思不解的时候,或者是梦魇太深的缘故,只能转而编故事了,于是这一切的成就,归结到韩信身上,陆川说是因为项羽让韩信暗中帮助刘邦成功脱逃。这是什么逻辑啊,项羽不杀也罢,保护刘邦,还请韩信帮忙,具体怎么做的呢,故事到这里只能一句诡异的话一个模糊的镜头晃过了。直觉里,梦里的陆川,爱着韩信、项羽、刘邦,轮流搞基了一圈。
我也梦了,梦见鸿门宴,本也没那么紧张黑暗。那时的项羽优柔寡断,一方面并不阻止范增杀刘邦,一方面根本没有下决心要杀,按《史记》记载,刘邦趁如厕之际,一走了之。无人发现与追赶的记录。想是营中大宴宾朋,各级守备军事都未严阵以待,彼此都在赏月养心,樊哙尚能拥剑带盾入军门,哪里有一点行刺的准备。否则,刘邦一行插翅难逃。范增虽然力争刺杀,但也只是在宴会中借机行事,还要举袂示意,等项羽的命令。而项羽意未决,手下将士皆不敢轻举妄动,因此,鸿门宴实际上整个大氛围还是轻松愉快的。紧张的只有范增项庄刘邦张良樊哙五人。宴帐中的将士们和项羽一样都是轻快而不可一世的。对于他们来讲,刘邦就是瓮中之鳖,稍有不适便可任由杀之,有什么可紧张的呢,这就是项羽的勇武异常刚愎自用导致的骄奢情绪,何况,一切又有项羽说了算,连范增都奈何不得,他们又何不乐得放怀畅饮呢。远见者如张良,他告诉刘邦,只要一躬到底,便是活路一条。范增也明白,今日放过刘邦,今后再无机会,只可惜,他太老谋,羽太稚嫩,中间差的几十年是一条鸿沟,彼此都过不来回不去的。历史,不这么错综着,便没有后来的津津乐道了。
陆川,这样的书香子弟,可以有《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这样辉煌的“战役”,但此一时彼一时,《王的盛宴》这场鸿门宴,只是他的一场噩梦。
正常的,戏说的,讲得好的,还是看李仁港的《鸿门宴》吧。张涵予和黄秋生,张良和范增两个艺术家,两个谋士。一场盛宴,谋定成败。一种棋局,两败俱伤。输了的赢得尊重,赢了的一生在做噩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鸿门宴,无论成败,不要成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