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都青城山老子处世之道旅游 |
【信步成都(4)】如同一滴水
潇湘蓝
旅行的意义只有在你独自背上背包的那一霎那开始悄然呈现。深航的班机上一个年长的乘务员替我取下背包时,会心的一笑。陌生街头,惶然四顾,每一次颤颤的问询都得到了热诚的回答。成都的繁华里有古朴的本真。而到了青城山,将身融进那一片深幽中,才明白,走了那么多路,究竟什么才是你想遇见的……
从来没有哪座山可以越爬心越静的。汗不断在沁出来,背脊上凉凉的。抬眼,山蜿蜒盘旋,满目空翠,那一片深幽,深似海,清如许,凉入腑。脚步随之放慢,没有登临、坚持抑或征服的快意,只是尽力地呼吸着、仰面承接着,释然的、松弛的,完完全全浸入这一泓深碧间。走走停停看看,石级在脚下勃发盎然的生意,每一步都轻轻地跨出山林的适意与谐和的亲切感来。
青城山的绿,是翡翠般通透的、千年水底打磨过的,有点冷,有点滑,盈盈的,柔润的。青城山的青,是密密的、层层的,峰峰环绕状如城郭。阳光绕来绕去,滤过尘埃,一屏又一屏,筛去浮躁,一山又一脉。清风徐来,叶摇曳、虫唧唧、草窃窃……无处不在低语。如同一滴水,置身其内,洇入其间。至深至浅清都,至静至幽青城。
少不入川,实在是富庶之地的张狂。不过,即便如此,青城从来幽远。连固守清贫,拒不出仕的杜甫,也只是留下几句:身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而选择了繁华的浣花溪畔安闲度日。只有那个高寿隐居的张陵晚年显道于此,无为转化为有为。从此清城归入道教圣地,绵延数百年。青城山道观林立,规模浩大。走进去,一间进深一间,会客、餐室、居所分布俨然,生活气息浓厚。那些道士有靠在廊柱下发呆的、有自然地坐在货架后织毛衣的,有和闲杂一起围坐打牌的。分得出是道士,因为无论男女,都是脑后笼着发髻,插着一支簪子。衣帽自是和常人不同,神情举止已无异了。回首相看,老子的道德经亘古千年,句句如醍醐灌顶、举不胜数,此间真知,依然在青城山内山外,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青城山的道观、亭台都师法自然,或掩映与山林或原木横斜。怀着探幽访胜的热情走向每一处知名的景点:天然图画、建福宫、老君阁……还没有赏目,先声夺人的是那些一圈排开扎眼的刺耳的乱心的一个个小商铺。念想中的云海、日出、天灯,不是一个匆匆而过的短暂旅行者能见到的。青城第一峰上清宫,张大千举家寓居这里,泼墨弄清彩,如画美景深深嵌入心扉,晚年凭忆再度创作,不胜感概。徐悲鸿也曾驻足数日,酣畅挥笔,情景饱满,想来都是无上的享受。
深深念,何日再登上清宫,学枝头的鸟儿,栖息盘旋几日。记下,悠悠来往的一片云;带走,曳曳风里的一片叶;饮过,汩汩流淌的一弯泉……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自在卧东篱,采菊无人语。是不是也是一种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