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的食单]东北老刘家的大鱼
(2010-02-06 08:32:02)
标签:
文化 |
[格格的食单]东北老刘家的大鱼
潇湘蓝
寒假伊始,痴睡之余,翻书发呆,读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日头西沉,天空呈现出鲑鱼般的粉红,这教我一阵愉快,于是穿上衣服,出门去了餐馆。”旋即想起新周刊上连载的东北福熙鼎老刘大鱼坊,更加按耐不住。
餐馆在东亭,驱车20分钟。一条熙熙攘攘的三叉路口,寻常的门头在林立的店面中还算好认。进门处有一个大冰柜,冻着切成段的各种大鱼。从他们肥硕的局部想象,若在江里遇到它们,吞下我一个胳膊真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相比之下,尤其欣赏大马哈鱼,皮质黑亮、纹理优美,有绅士的气质。雪白的鱼肉更似肥肉般细腻丰腴。
走进包厢时,脚边碰到靠在墙边的一堆杂木,正疑惑着,更没曾想就餐的桌子居然是个小灶台,中间的那只硕大的东北生铁锅,正就着炉火嘟嘟作响。揭开锅盖,只浅浅的一锅汤,刚满底,不过里面已沉浸着4斤马哈鱼和鳇鱼了,锅边、灶台,靠着温暖的炉火,一种东北农家特有的温馨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还在新鲜着,服务生端来一碗豆面,动作娴熟地一个个往锅边贴饼。吃面食就要吃北方人自己做的面食,那样才能知道其中韵味。
终于可以尝鲜了。汤料是店家密制而成,有滋补作用。品就品汤的入口回味,鲜得让你不敢大口大口地喝。鱼肉就更不要说了。南方沿海的鱼讲究清鲜。而这些极寒地带的大鱼,则带有更多肉脂。每块鱼肉被切成五花肉那么大小。马哈鱼的肉质,咬上去很像瑶柱,鱼皮厚实,又像裙边,这口感,确实与众不同。明明是鱼肉,却感到陆地动物的润泽,这种感觉非常惊艳。再看原本淡黄的饼子早就变成了金黄灿烂。玉米饼中间显出很多松软的小孔,带着植物的淡淡甘香,就着越炖越浓郁的鱼汤吃。吃一个揭一个,最后还是热呼呼的。最后,锅内齐入豆腐、土豆,白菜等蔬食,混成一锅,有点胡图图的。这就是粗线条的东北菜吧,不拘泥于细节,豪迈粗狂。
我没有去过东北,更没有去过乌苏里江,仅是在某挡电视节目里,看过赫哲族人的猎鱼过程。甚至有一点无法理解节目中,渔民不刮鳞把活鱼片成鱼片的吃法。火直接生在冰块上的,片薄的鱼肉,吱吱烤熟,一口白酒,一口鱼肉,如是生猛快活。而今日的丰厚鱼肉,突然,令我对那种寒冷与快活,对东北人的豪性,产生起浓厚的兴趣。
据说这样的大鱼坊苏锡常已有了很多家,东北菜也能像木棉花一样,开得热烈、豪迈。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
可惜当时的天空只有烟熏而不见鲑鱼般的粉红,要不,可真是鱼乐无穷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