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我们能否接受彼此的改变?
(2024-07-05 21:41:39)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许会有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未曾相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是否还能接受现在的彼此?正如毛宁所唱:“久违的你,是否依旧带着那份笑容?多年以后,我们能否接受彼此的改变?”夜幕降临,岁月如潮水般退去,留下的只是那些不变的声音,而曾经的夜晚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我们,能否在旧日的故事中找到自己?那张旧船票,是否还能让我们登上彼此的生命之船?
看着群里不断更新的照片,我们的容颜逐渐被岁月雕刻。我想引用余光中的诗句:“老去谁知者,唯有镜中人。”这反映了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步入老年,而这种变化最终通过镜子这一第三视角被我们意识到。这种描述让我想起大学时期,徐光明教授曾介绍过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镜子揭示了一个少女内心的羞涩和懵懂,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的视角可能并不开阔。面对他人时,我们可能因为顾及面子而不敢直言。只有旁观者,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正如柏拉图所言:“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影子的世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是由内心的喜好、恐惧或自尊所扭曲的。
当然,面对面的评价也可能因为礼貌或社交考虑而不尽真实。罗曼•罗兰曾说:“孤独时,我们最接近真实;在人群中,我们最远离自己。”因此,在人际互动中,真实的自我常常被掩盖或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能跳出主观和礼节的局限,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视角。如莎士比亚所言:“我们的疑虑,往往源于观察的缺失。”旁观者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盲点,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助我们成长和改进。
然而,接受外界的评价并不意味着盲目接受所有批评或表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会知道如何从各种声音中提炼出真理。
镜中的你,岁月在你眼角刻下了细纹,但那双曾经望着春光的眼睛依旧明亮。其实,我们并未真的老去。正如朱自清所言,我们仍是新生,对生活怀有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