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陶都佛山
(2024-04-18 17:27:21)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南国陶都佛山
佛山,简称禅,古称忠义乡、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贞观二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明清时,佛山是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 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其中石湾陶瓷最负盛名,历来有“南国陶都”的美誉,有源远流长的陶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现代的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中部,为“广佛都市圈”。佛山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石湾艺术陶器重要的是艺术扎根于民间,所反映内容都是亲近生活和百姓喜爱的作品,这是石湾陶塑最大的特点。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藏的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收藏之风更盛。石湾绿釉陶瓷茶具将是人们关注佛山茶文化的又一个亮点。
岭南茶文化是中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佛山是岭南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贸易历史悠久。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明确指出,“西樵号称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顾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种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曾南游广州,在西樵山停留时,把浙江顾渚名茶传入岭南。南海西樵山与南海九江一脉相连,采茶在南海九江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唐朝最鼎盛,采茶的达到数万人。屈大均还列举广东茶的产地,如广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潮阳凤山、琼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