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城新乐在我胸特色彰显天地宽

(2023-01-30 21:40:40)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古城新乐在我胸

                                                      人民网-人民日报 

                                                     曹毓民 白杨

  大学大多建在城市里,有些地方干脆将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称之为“大学城”,但一所大学旗帜鲜明地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以城市的发展为研究目标,为城市的兴盛培养和储备人才,与城市化的进程融为一体,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苏州科技学院就是这样一所学校。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依旧静静地接纳着四方游客,苏州却不再甘当“上海的后院”。到2002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名列第二,规模工业经济增加值位居第三,外贸出口第四,国内生产总值第五,地方财政收入第六。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中,这座过去的农业、观光型历史文化名城提出,要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人才是城市振兴的根本。今年8月,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向全省高校承诺:大学毕业生到苏州来就业,只要不挑不拣,一个月之内全部解决———苏州10万家企业求贤若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办高校,既感到大有作为,也觉得压力不小。”院党委书记钟元凯说。苏州科技学院脱胎于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城市建设与环境科技类学科专业群,学科交叉优势不小。“苏州市物流园区建设方案”、“苏州新区发展规划研究”、“苏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苏州城市创新环境研究”、“苏州市开发区土地价格”……翻开一沓沓厚厚的研究报告,学校主动服务地方建设的努力跃然纸上。

  今年,苏州市基础建设方面的总投入达到1200亿元,昔日的“江南小家碧玉”正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专门研究城市发展的城市与环境学系主任袁中金自豪地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这3种高科技手段,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变化的动态及其与投资的关系。”依托这些尖端技术,他们提出,苏州应率先建设以国际性专业城市为特色的区域城市。这一结论被苏州市政府采纳,成为苏州市“十五”计划中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简单实用、杂乱横陈的建筑曾是工业文明最典型的街景。有前车之鉴的新苏州要有更高的起点。建筑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参与苏州市54个街坊改造和5个乡镇的规划设计,力求既体现苏州历史文化韵味和古城特色,又与推动经济发展相结合,他们对37号街坊的改造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居奖。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东方威尼斯”的韵脚和灵魂。苏州科技学院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河海大学共同主持国家“863”重大课题专项———苏州城市水环境改善和综合示范,志在做好苏州乃至环太湖地区的“水文章”。该院院长何若全教授告诉我们,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多,除了继续发挥在建筑、规划、环保等专业的传统优势,学校今年新增了交通工程专业,而且正在申报直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物流管理、城市管理、电气工程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新专业。而学校的影响也早已越出苏州乃至江苏,辐射到全国。

  从1990年至今,苏州科技学院已经为苏南及周边省市搞了100多个小城镇建设规划。昆山市淀山湖镇是我国两个“国家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试点镇之一,当初曾在小城镇内涵建设与功能开发方面出现偏差,科技学院参与规划后,淀山湖镇的发展思路为之一变,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张家港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后,有人说,张家港干净是干净,可步行街上连树坑都没留,城市的生态质量还有待提高。科技学院承担起该市生态城市规划的课题,一年内即交出了圆满的答卷。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看到这一规划,高兴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下拨了15万元供做跟踪研究。

  在校园里,我们遇见刚刚从宿迁市沭阳县挂职锻炼归来的原建筑系副主任杨忠伟副教授。两年来,他帮助沭阳县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为宿迁市举办了城市规划培训班,今年被评为宿迁市劳动模范。

  “日新月异的中国是当今世界建筑界的热土,”杨忠伟说,今天的苏南,很多县级市的建筑项目都是海内外招标。像苏州市博物馆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建筑系的师生不用出国,就可以切身感受到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建筑理念。也正因如此,该校学生连续4年来,均在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10月初,来自德国、法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内地的100多位古琴家聚集在苏州科技学院,“吴中会琴”,共同为保护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学院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州,为吴文化所熏陶浸染,也为吴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继承与开拓,提高苏州城市的品位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史纪》、《吴国史》等9部专著为吴文化研究填补了空白。杭鸣时教授被誉为当今粉画界的巨子,他的《柯桥夕照》等3幅作品先后在美国第二十六届、二十七届、二十九届粉画展上连获大奖,在他的倡导与组织下,苏州今年上半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全国粉画展。

  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发展于城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便是苏州科技学院新时期的办学理念。钟元凯书记透露,该院正在申请更名为苏州城市大学,“这样一来,我们可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特色彰显天地宽

                    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庆 苏雁 通讯员 曹毓民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城市之一。在这样一座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城市里,如何办好一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何若全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张扬个性,突出特色,实现“互动”。

                      张扬个性,才能彰显实力

                        苏州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均为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科及专业结构分别以土建类和环保类学科、文理类学科为主,同时兼有电子、艺术、管理等门类的学科,学科及专业的互补性强。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钟元凯告诉记者,两校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以来,始终把张扬办学个性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适应苏州乃至江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本科专业数从并校时的31个发展到现在的38,覆盖了除医科之外的六大学科。这些学科及专业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去年刚获批准的四个硕士点中,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和结构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

    学科个性得到了张扬,科研实力也必然随之加强。如今,该校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科研群体,如生态城市与环境科学科研群体、小城镇规划建设科研群体、环境工程与环境评价科研群体、吴地文化研究群体等。学校不但承担了约500项国家、省 部 、市级科研项目,而且主动为地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承担了华东地区100多个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咨询,其中昆山市淀山湖镇、张家港市塘桥镇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化试点镇和建设部第一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张家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厅的好评;“苏州新区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苏州城市创新环境研究”等研究课题,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苏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设城市,让旧韵新风融合辉映

    苏州在变,变得更大、更强、更美,2003年一年,就有1200亿元的资金注入到基础建设中。苏州的城市化进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支撑。该校资源与城市科学系袁中金教授自豪地告诉记者 “我们综合了三种高科技手段服务于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准确获得城市的资源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清楚地绘出城市的电子地图;遥感技术可以直观分析来自卫星的数据;而同时运用这三种技术,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变化的动态及其投资的关系。”依托这些尖端技术,他们提出,苏州应率先建设以国际性专业城市为特色的区域城市。这一结论被苏州市政府采纳,成为苏州市“十五”规划中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江南水城的千年神韵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永葆迷人魅力,并与现代城市风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牵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居民游客神经的重大课题。该校充分发挥土建类和环境类学科方面的优势,率先提出“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方案,通过采用城市密集区污水收集集成技术、重污染水体修复组合技术、河网地区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和创新的施工方法,达到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全面改善示范区水环境质量的目的,为水乡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可以借鉴的关键技术。该课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并与河海大学共同主持,进入实施阶段。

    珍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苏州科技学院专家提出珍藏“城市记忆”的概念,颇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千百年来,苏州基本保存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如何在老城改造中珍藏“城市记忆” 这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该校建筑系主任杨新海指出,破旧残败可以抹去,但一段城墙、一棵古树、一口老井都应保留,因为它们无不粘连着城市的血脉神经。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与沧浪房地产开发集团合作进行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苏州37号街坊改造”项目,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居奖”。2003年金秋十月,姑苏城外,石湖之畔,琴音缭绕。“吴门会琴”国际古琴研讨会在该校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上海及苏州本地的百余位琴人缦友在这里以琴会友,共同为抢救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吴门琴社传人、该校汪铎教授主持的吴声琴学研究所,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一所专业从事古琴研究的学术机构,参与古琴艺术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史料研究和整理工作,为这一文化瑰宝获得该荣誉作出了积极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