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能否假设(杜牧《赤壁》)

(2022-11-25 22:11:45)
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历史能否假设(杜牧《赤壁》)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击败袁绍兄弟,占据邺城,修建了冰井台、铜雀台、金凤台三座高台楼阁,其中铜雀台最高、规模最大,后人遂将此三台共称为铜雀台。铜雀台建成,曹操与自己的儿子共同登台观景,并让他们各自赋咏铜雀台,曹植援笔立就,成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言“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媛练(didong,虹)”,本写两座高桥,但因与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二乔”谐音,遂演绎出一段家国情仇的故事来。这一故事,被曲折离奇地记载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将之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共之”,说曹操想将二乔揽之于怀,刺激周瑜,遂成孙刘联盟。那么,故事的源头在哪里呢?

有人说,唐代诗词分两半,前一半读“李杜”,后一半还读“李杜”。前一半,读李白和杜甫,可仰视巍巍大唐盛世的气象;后一半读李商隐和杜牧,便尽览这个王朝末日的余晖。

杜牧好作翻案诗,对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人物、事件,另辟蹊径,重新评价,提出反面意见,因为见解奇特,备受关注,所以流传千古。杜牧的这首《赤壁》以及另外一首《题乌江亭》都是这类翻案诗的典范。

当然,翻案文章,首先要有案可翻。

杜牧的《赤壁》,所咏叹的是赤壁之战这一重大事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战,曹操二十万大军,占据绝对优势,最后却败于孙刘五万联军。此种以少胜多的战况,引人思索何以成此战局呢?

作为战争的主要发起人,曹操在战后曾经给孙权书信,言说此事:“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自找托辞,为自己找回点颜面,他的话有三点意思:第一,赤壁之战时自己军队多有疾病,给了对方一个钻空子的机会;第二,烧船是自己的行为,为的是自保;第三,周瑜因为赤壁之战,一战成就虚名,“周郎妙计安天下”。

亲自参与了赤壁之战的曹操,虽然有点打肿脸充胖子,虽然有点不服气,但也不得不承认周瑜的名声。周瑜在战争之前力排众议,坚定孙权联刘抗曹决心,战争中巧借天时地利一举击败曹操,确实立了大功。

那些没有参与这一历史的文人,对周瑜的赞美之情也是油然而生,不加掩饰。

三国吴人韦昭写《伐乌林》,歌颂东吴功绩,“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乐府诗集》卷十八)。韦昭是吴人,故不提及刘备,却极力彰显周瑜之功。

李白曾写有《赤壁歌送别》,其中有言“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周瑜用计火烧连船大破曹操,其功勋也如同那熊熊烈火一般卓著。

刘长卿《观校猎上淮西相公》亦有言“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

一时间,周瑜声名鹊起,他的美姿容,他的善音律,他的佳姻缘,再一次成为热点,为人津津乐道,可以看作赤壁扬名的副产品。

杜牧的《赤壁》,似乎对周瑜的英雄称谓不太感冒,他认为一切皆自“偶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杜牧来到赤壁古战场,拿着旧兵器,涌现出的历史反思。在杜牧看来,如果当时没有那一股东风,曹操将大胜,周瑜不仅不能成为英雄,而且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东吴朝廷在这一次战争中也会烟消云散了。

杜牧擅长以小见大,一“折戟”,便想到了赤壁成败,一“二乔”则指代东吴国运。二乔:一指大乔,孙策妻子;一指小乔,周瑜妻子。此二人虽为女子,但因为夫婿地位特殊,所以她们一旦被锁被拘禁,只有一种情况,那便是孙权、周瑜无力保护她们了,而这种情况,只有在亡国或者灭身时才会出现。杜牧不欲直言吴亡,变换其词。沉重的历史思索中,又有了一抹柔软。

杜牧精于兵法,他自然知道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然而在此首翻案诗中,他却独独强调了天时--东风,这自然是有意为之。此种心理,当与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争故地,所发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相互发明。显然,阮籍、杜牧都是自恃其才,但怀才不遇,而那些风风光光的大咖人物实际上却是徒有虚名,其出名亦是历史的偶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是在假设历史。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因为时光不能倒流,无论如何,尘埃落定的事件是没有办法逆转为尘土飞扬的;另一方面,历史又是可以假设的,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历史总是面临多种选择。虽然最后的选择已经摆在那里,不能更改,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假设的存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现在,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这就是鉴往知来。

赤壁很知名,除去历史大事在这里不断上演之外,文学艺术的渲染更为关键。杜牧的这首《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他的两篇《赤壁赋》推波助澜,尽管所写赤壁并非同一个地方,但后人不知,反而让赤壁更加知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