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022-10-19 11:23:20)
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为何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鲁迅《藤野先生》,开门见山第一句话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也”字,作为一个副词,或表示“同样”、或强调两事并列对等、或单纯表示强调语气等等。我们当然不可妄测作者鲁迅先生写下这个“也”字时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但是从解读者的角度,细细揣摩这个“也”字,还是意趣盎然的。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的第九篇,第八篇是《琐记》,第十篇是《范爱农》。《琐记》中如此说: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 

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 

这庶几就是鲁迅在到东京弘文学院留学前的大致经过。鲁迅少年时为流言所困,在绍兴待不下去,对S城的人“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于是便“走罢”,到南京水师学堂(雷电学堂)求学,爬了几次桅杆做了几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之后,评价是“乌烟瘴气”;便又“走开”,到了矿路学堂,毕业以后只剩下“到外国去”一条路。 

可见鲁迅在到东京之前,他的求学一直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地“去”,不断地“走开”;不断地发现新天地,也不断陷入不满和迷惘;这种状态到了东京,也一直延续着——当眼前的清国留学生天天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聊八卦却就是不能好好读书之后,他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言下之意,在南京没能找到的,在东京也没法找到;在南京学不了的,在东京也学不了;梦想中的东京,的确“也”无非是这样。文章开头的一个“也”字,的确不应轻轻放过,既可以看做《朝花夕拾》中两篇前后相连的文章的巧妙勾连,也可以看做是对眼前景象的无奈之语,仔细咀嚼,兴味深长。 

顺便一提,因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所以鲁迅的“在路上”的状态又再次被激发了,他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便开启了到仙台医专学习的经历,邂逅藤野先生。而一年多以后,由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使得“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决意弃医从文,告诉藤野先生“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回到了东京,在东京研究文艺。这便又有了和范爱农等人的交往,便有了《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一文。《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的作品链条中的一环,将其放在作品链中去考究,对于我们认识青年鲁迅的心路历程,是颇有助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