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
(2022-07-14 22:30:29)分类: 大气人生杂感 |
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把自己的心头爱动情地说给学生,然后发现,学生非常能够感受你的热爱,也成为了你的知音。给高一学生讲苏轼的四次课就是这样一种体验。那种畅快,那种共鸣,那种陶醉,你能够体会到课堂上的那份精神的自在和思绪的回响。今天下午批改学生的课堂小练笔,也是这种感觉。我从中挑选了几篇精彩的作品,分两天与大家分享。一起来看看学生眼中的苏轼有何魅力吧!
刘锦萱同学作品
古语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凡事都有其两面性,而苏轼坎坷的一生便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从监狱里走来,朝着这个当时荒凉无比的黄州走来,此时,其生活状态正如其《答李端叔书》中所写:“深自闭塞”“放浪山水”“为醉人所推骂”“平生亲友无字一见及”——难言的孤独,是“失”之极。
然而,如余秋雨先生所写: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自我剖析,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在这穷乡僻壤和没有人在其身边的时刻。结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即将诞世,千古诗文即将完成。——是“得”之极。
此间,得失之关联便不言而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东坡真的如年少时一般进谏直言,才华外露,“苏轼”二字便不会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和极广泛的代表性——那样他只会是北宋一介有才的高官。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苏轼一生之得失,于黄州此地可知。
王楚蘅同学作品
“当你在高处的时候,你的朋友知道你是谁。当你坠落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老舍的这句话,几乎是跨越时空地与苏轼的经历不谋而合。年轻气盛、平步青云时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是他;官场失意,获罪遭贬时体悟到“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是他;久居茅庐、孤身一人时挥笔写下“酒贱常愁客少”的,亦是他。可那又怎样?失去的功名利禄,不过是为了他遇见更重要的人;离他而去的朋友,不过是为了给真心与忠诚留出位置。他依旧有学生黄庭坚作伴,有数封来往书信,有来自远方的支持与感动。所幸,他在这一路上承受过大发达、大富裕、大冤屈、大悲苦,留下了无数踉跄的脚步,早已在风浪之中大彻大悟:失了繁华亦有风光,失了假意自有真情。
李羽涵同学作品
以淡然之心看待失去,才能以平常心广纳收获。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遇贬谪,但他以淡然之态,不计较得失,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给失去有力回击。在流离中,他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一尊还酹江月”是他跃出挫折的释怀与解脱;“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将他的精神拔到又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失去,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的态度,收获了豁达之心。达到了陶渊明所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境界。
失不仅可以让我们收获成长,实际上,失只是得的另一种方式。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得与失总是相互依存,苏轼交友甚广,然而,在他遭遇乌台诗案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是何等的孤寂落寞?
然而,失去朋友不仅意味着少了一个与你畅谈的人,更让你对他人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老舍曾说:当你坠落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历经时光的淘洗,黄庭坚这样的友人,才是苏轼生命中闪光的存在。
失去才有得,失去亦为得。面对得失,我们应以平淡如水的态度,最终才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蒋文硕同学作品
患得患失,大可不必。何必拘泥于昨日的朝阳?休要忘记眼前的晚霞。
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却在文学上收获成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成为了黄州团练副使。才华横溢、想“为万世开太平”的他堕入深渊,现在的他与当初那个“布衣宰相”相比,失去了荣华富贵。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政坛上可能失去了一位权高位重的宰相,可文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他“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抒“物与我皆无尽”之理念,于绝境中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叹如梦的人生,成为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师。
苏轼在友情方面失去了酒肉朋友,却收获了几位真心知己。苏轼少年中举名动京城,不知多少势利小人巴结他,而苏轼真心相待。伟大的生命总是充满波折,乌台诗案后,往日的朋友不见了,对他犹恐避之而不及。但有位先哲曾言:“岁月虽给你欺骗与凉薄,却也赠予你温柔和情谊。”黄庭坚等人仍然与他诗信往来,苏轼收获了几个真心朋友。
综上所述,得生于失,失生于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某一事物时,不必慌张,只需相信:收获将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