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乡情》作文导写

(2022-04-14 16:46:42)
分类: 诗意写作中考作文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乡情》作文导写

 

提起乡情,就自然而然想歌唱家李谷一唱的《乡恋》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乡恋》这首歌把家乡比作爱人,恋恋不舍的音乐曲调,每每唱起,总是勾起人们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眷恋。当年,这首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乡恋》让多少人为之动容,争相传唱。 

时隔40多年后,重温这首李谷一成名之作,音乐的魅力,依旧让人物我两忘,陶醉其中。

“乡情”一题,要抒发对家乡的情感。除了直接抒情,还可以间接抒情,将感情含蓄地融入写景抒情之中。乡情是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写作时要寻找一个情感载体,不可泛泛而谈。

要思考故乡哪些具体的人、事物让自己印象深刻、深受触动;其次除了热爱、思念家乡,还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下笔之前,可以将故乡的情感载体寄托在人上,比如说家乡的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乡的童年伙伴,也可以将这种情感载体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如家乡的某一种特色小吃、家乡的植物、某一个地点等等。将无形的乡情具体化,再在行文中选择恰当的描写角度或者虚实结合来凸显情味。

 

【写作范例】

 

  01. 我的家乡

“家乡”,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深情的词语呀!我从文字中读到的别人的家乡,山都是高峻的,水都是浩渺的,乡情总是质朴温暖的,乡俗总是神秘有趣的……

可我出生的地方呢,却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不远处堆着的几座荒山,老是一副木然的神情;山脚下倒是有一片湖水,也总是水波不兴,丝毫不见活泼的样子;没有引人入胜的乡俗,更没有曲折离奇的乡间故事。

它不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一直都没有将它和“家乡”这个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一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蒲松龄写的《山市》。从课本上领略完山市的奇妙之后,老师把我们领出教室,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说:“那就是奂山huàn shn蒲松龄描绘的神奇景象就出现在这座山上!

!居然是它!很久很久以前,竟有一座直通霄汉的危楼在它上面突兀而起,几盏忽明忽暗的灯在它的上空如星点般黯然缥缈。然后这一切又突然消失得了无踪迹。原来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竟也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往事。

再看它时,便不觉得它木然了。枯木残枝,愈见它的沧桑;荒草迷离,更平添了它的神秘。散落在山顶草间的石兽残躯,仿佛正述说着它曾经奇特的历史。

从此,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开始试着找寻它独有的魅力。

于是,山下的湖水渐渐变得生动了。

春天它平静地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绿树,一副悠然的样子;夏天它活泼地荡漾起粼粼的波,翻动着轻轻的浪,显得有些调皮。到了秋天,水中那些安静不动的虾、自由自在的鱼都可以看得无比清晰;冬天来临,它早早地就结成了冰,再盖上厚厚的雪,白茫茫一望无际……

于是,那些曾让我觉得土里土气的乡俗也变得引人入胜了。

每年正月间村村都会擂响的商家大鼓,曾被我不屑一顾。现在再看,擂鼓者虽不像安塞腰鼓的舞者那样有着跳跃的脚步和飞扬的身姿,可上百个人就那么稳稳地站定了,高高挥起的鼓槌却也能敲出落地生根的坚定,敲出了安稳如山的气势!

于是,每一张脸庞都变得温情,每一个笑容都变得亲切。

于是,每一句方言都变得有情有韵,每一段经历都成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在想,倘若没有这么一座奇山,没有这么一篇名文,我还会不会把它认作我的家乡。我觉得,尽管jn gun会来得晚一下,但迟早都会相认。因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它的血液,不管它有多么普通,都会成为我美好记忆的源泉!

【评析】最难被发现的,常常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因为太熟悉,就会觉得太普通,于是就也察觉不到它的美好了。“我曾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孩子。”开篇这个个性化的表达,正是源自小作者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这个真挚而独特的开头,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睛。当乡情被一篇课文点燃之后,“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山变得神秘,水变得活泼,乡俗变得有情有韵。那些描摹山水的文字,无一不显示出发现故乡之美的欣喜,无一不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在用生动的文字充分展示了家乡的美好之后,最后一段直抒胸臆就显得自然而然、细腻感人了。

 

02.乡 情

又回到了故乡的小村庄,又回到了姥姥家门前,又看到了那棵枣树。枣树下还是那熟悉的身影,她正向这边张望。我慌里慌张地跳下车,“姥姥……”我扑向姥姥,像极了归巢的燕雀儿。(开篇点出“回乡”主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呵呵,回来啦!我的墨墨回来喽!”姥姥一边将我揽在怀里,一边歪着头上下打量我,“又长高了,又长高了……”(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十分生动,符合人物特点。)

一旁的爸爸见状,笑着指着枣树说:“这枣树也长高了啊,比以前更粗壮了!”是呢,枣树的树冠又向外扩展了一圈,树荫面积更大了。

我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傍晚,姥爷就会把木桌支在枣树下,一家人围着桌子,伴着落日余晖、夏虫鸣叫,吃着简单的晚饭。有时,我和小伙伴们玩得忘了时间,姥姥便特意多放上两个碗。黑子和妞妞也不会推辞,坐下来便吃。我也不知道这样吃过多少次别人家的饭。谁家都不会介意被蹭饭,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家庭。(通过孩子们在小伙伴家里随意吃喝,写出了乡邻之间的淳朴温情。)

待到枣子将要成熟的时节,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日日围着枣树转,拍着手唱着一首不知名的打枣儿歌:出东门,过大桥,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唱着唱着终于等到姥爷拿着竹竿去打枣。一竹竿下去,玛瑙似的枣子纷纷砸下,我们就一窝蜂地钻到树下拾枣子,一把一把地往兜里揣。

拾一阵儿,就跑到空地儿上吃一会儿,吃空了衣兜儿再跑来拾。这样几次下来,我们的小肚皮都撑得鼓鼓的,(对孩子们拾枣这一情景的细致描绘,将孩子们的活泼、调皮刻画得活灵活现。)只能看着姥姥招呼着前院的杜姨,后院的王姥姥,对门儿的盛德舅妈来拾枣,盆儿、笸箩、篮子……纷纷上场。

再过几天,王姥姥蒸了枣糕,定会分给大家。我们几个小吃货抓起枣糕咬上几口,枣糕的香甜软糯让我到现在还回味不已……(通过姥姥招呼邻居们拾枣,表现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墨墨回来啦!”一声清脆的招呼,唤醒了回忆中的我。

原来是对门儿的盛德舅妈,她笑吟吟地说道:“中午我蒸豆包,等会儿熟了让黑子给你送去哟!”“好!谢谢舅妈!”我大声地应道。

站在枣树下,我环视着周围:房子更气派了,道路更宽阔了,枣树更粗壮了,村子更美好了。一切好像都变了,可故乡带给我的亲切与温暖,还有我对她的深切依恋,却从未改变。(结尾处抒情点题,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总评】此文让人心里暖暖的。原因有三:

其一,全文充溢着一种淳朴的感情,从孩童们在小伙伴家吃喝,到邻里共拾枣子、分享美食,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乡情;

 其二,对故乡的人和物描写生动,质朴的乡亲们,挺拔的枣树,无一不温暖着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我们;

其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天真无邪的小伙伴,快乐单纯的童年生活,无一不让人心生留恋。

小作者以生动、细致的语言,描绘出温暖感人的乡村生活,抒发了真挚、浓郁的乡情。

03.乡 情

我的老家在汀tngzhu州,那里有豪爽质朴的客家方言,有自编自演的地方小戏,有迎来送往的礼仪习俗,有传统风味的美食佳肴。生于斯,长于斯,浓浓的乡情已融入我的血脉……

乡情是白米果。

有一次,邻居张奶奶邀我和奶奶到她家吃白米果。只见她把清水中浸泡的糯米捞起磨浆,装入布袋,压尽水分,取出蒸熟,舀入石臼,舂chng匀成粘nián面状,搓成圆柱形长条,洁白的颜色就像晶莹剔透的玉。

张奶奶用瓷盘小心翼翼地端给我们,我靠在阳台的竹椅上,享受着时不时吹来的凉风,品味着白米果的香甜。分别前,张奶奶送了我们几块,那份乡情沉甸甸的。

白米果,让乡情在我懵懂的心里播种。

乡情是豆腐干。

一次,二姨从老家给我们带来一袋豆腐干,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妈妈说看到家乡的豆腐干,总有种归乡的亲切感。

我问二姨豆腐干是怎样做的,她说是用浸泡后的黄豆磨浆入锅煮成豆腐脑,舀入净布,放入豆腐框,压板滤水,阳光晒干;还要把茴香、肉桂、八角等辅料用布包好入锅熬汤,加上酱油、白糖、精盐搅匀,再将豆干放入汤锅中略煮片刻,捞起铺晒于竹笆。好繁琐的工序啊!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豆腐干,一股香咸甘甜在口腔中弥漫。

豆腐干,让乡情的种子在我心里发芽。

乡情是中秋祭江。

每逢中秋节,客家村庞大的族群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我们也不例外。

汀江侧畔,锣鼓声声,鞭炮轰响,热闹异常。温软的话语,质朴的笑容,传递着真诚。大家虔诚俯首,拱手默祷。大把大把的黄豆敲碎了汀江平静的水面,沉入缓缓流动的河水,我恍然觉得自己也是贡品中的一粒黄豆,随着众人,一起回到了我们的血脉之源——汀江水中。

中秋祭江,让乡情的种子在我心里枝繁叶茂。

纵使时代大潮汹涌前行,纵使人们各居天涯海角,纵使故乡老屋荒草萋萋,传统民俗仍有众人守候,乡情之种仍在延续,其发达的根系与散落四地的同乡人紧密相连。家乡,我爱你,你永远烙印在我心里。

【点评】开篇用四“有”排比句,概括点明了乡情特色,然后用三个比喻式排比句冠于段首,将乡情物化,领起下文的内容。结尾用三个“纵使”排比句,说明无论情况怎样变化,家乡人对传统民俗的坚守不会变,乡情的延续不会变。文中的排比句或说明有关情况,或强化中心内容,彰显出了习作的结构美、语言的节奏美、情感的真诚美。

 

04.乡 情

家乡不是常回的,然而,虽已隔多年,家乡的那棵石榴树却总引我魂牵梦萦,情不自禁地惦念。

清晨,碧空云雾缭绕,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好似童话中的仙境。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雾也渐渐散去,村子里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

我的童年,便是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庄度过的。

太姥姥家在村口右手边的打头间,高大的石榴树已在不经意间蹿出围墙,要抬头仰望了。我又一次撒娇,向太姥姥讨要石榴树的故事。

每当那时,太姥姥总伸手把我搂住,双眼微眯:“当年,不知是谁吃完了石榴随手撒落的种子,它啊,就从一棵小苗苗,长了那么那么高,这么这么大啊!”我心里欢喜,觉得特别神奇,抬头望了望太姥姥,瞥见的只有仰首是欢乐、俯首是怀念的恬静与从容。

我站起来,走到石榴树下,望着枝头这一颗颗饱满的石榴。不久前,花儿谢了,干枯了,那是它们开得疲倦了,放弃了美丽,于是悄然撤离枝头,却留下了果实。那时,我开始比谁都盼着秋带来的惊喜,比往日更强烈。果然,秋像是听见了我心底的召唤,纤细的树枝上结出了小小的石榴,也已有拳头大小了。渐渐地,秋用温柔的双手为它们换上了新装,它们迫不及待地长大、长大。那纤细的树枝被大石榴压得弯下了腰,这棵虽高却不粗壮的小树,虽然结的石榴不多,但却颗颗饱满,像火灯笼,像羞红着脸的小姑娘。

我小心翼翼地剥开石榴皮,里面满载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小巧可爱的珍珠,晶莹中呈现出浅浅的粉,就像是小女孩见到了陌生人一般。过了几天,开始扑通扑通地往下砸,那石榴比拳头还大咧!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来到遥远的深圳上学,这里没有了石榴树。

去年秋日又回故乡,远远望去,最先迎接我的竟然不是那高出围墙的石榴树。我赶忙跑进屋子,问,为何树不在了?大家都说因为天气太冷,给冻死了。但太姥姥却嘀咕着,是累死了。

是啊!本就纤细的腰身,又怎能承受如此沉重的果实。那大而饱满的果实将树枝的全部养分汲取了,石榴树是在拼尽全力养育她的子女啊!压弯腰枝也在所不辞,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一名高大的战士,也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

夕阳像燃烧的玫瑰,而我却无心欣赏。因为我再也见不到石榴树了,我那可爱的朋友。在院中玩耍时,再也没有什么伙伴问候我了。想到这里,我不禁黯然神伤。

我还记得那个穿着背心的小毛头,那是孩提时代的我,总喜欢与表哥们享受飞速奔跑的乐趣,享受被风亲吻的感觉。

捉迷藏、纸飞机,还有那已经忘了歌词的童谣,都曾是儿时的一份宝藏。每天疯狂嬉戏得累了,我与表哥便会守坐在那棵老石榴树下,一边回忆留恋整天的快乐时光,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那如脸颊般红彤彤的石榴。童年,就是在这不经意间,在风吹过的树梢,悄然远去了。

我抬头望着家乡湛蓝的天空,肆意的风掠过耳际。若你问我,是什么让我对家乡魂牵梦萦?哦!是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那棵永远留在我心底的石榴树。

【点评】全文围绕故乡太姥姥家的一棵石榴树展开,用清新温情的笔触,缓缓展开对童年时代故乡生活的回忆。故乡的山水、树木、亲人,即使远隔千里也总是令人魂牵梦萦,那是人类对故土和童年的依恋。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随着石榴树的逝去消散,全文弥漫着淡淡的怅然,也蕴含着石榴树无尽的生命力与希望。

 

05.乡 情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可无论这里环境有多美,都逃不过生活的挑剔,全村100多口人,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生活并不富裕。

那一年,我们全家总动员,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终于还完了欠下的债务。父亲再也不用干爬山采药这样的危险活计了,他就在河滩上包了5亩地,搭了一个窝棚,在这里种瓜卖瓜。

瓜地旁边有条路,是村里人下山的必由之路,也是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说起来,人流量还是挺大的,瓜卖得挺好。

那一年,我上初中,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说是回去拿生活费,其实是想回去收瓜看瓜,多帮帮父亲。瓜摊挣的是辛苦钱,卖一个瓜也就挣个几毛钱,所以,我平时都舍不得使劲儿吃。父亲却在这方面不上心,下山的乡邻,或是外出回来的左邻右舍,都喜欢在瓜摊坐上一会儿,和父亲聊一会儿。只要人一坐下来,父亲就到瓜地摘瓜,然后招呼大家吃。我算了一笔账,每天这样白送人吃,每人消耗两三个的话,一天下来,我们可能就要少挣十块八块的。瓜摊一年到头就只能摆两个月,可光这样白送人吃,我们就要损失六七百块钱,我两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为这事儿,我不止一次提醒父亲,劝他不要这样大方,还是要节省一点,可父亲每次都是笑一笑,也不和我争辩,乡亲们来了,他还是照样招呼大家吃瓜,我气得只能干瞪眼。

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一夜暴雨后,我有些担心,下这么大的雨,小河肯定要涨水。现在正是瓜的成熟季,瓜地又在河滩上,如果河水漫过河岸,那这个夏天我们全家就白忙活了。不行,得马上回家摘瓜,能抢摘多少就摘多少。

我迅速找到老师,写好请假条,急急忙忙往家赶。可刚一进山,我的心就凉了半截,河水已经漫过了岸,不用想,瓜地肯定被泡了。我的内心无比沮丧。经过瓜地时,看到整片瓜地已经被水淹得只能看见几片瓜叶时,顿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我一跌一滑地沿着山路回到家,心里想着父亲会怎样伤心、怎样难过,也想了无数个方案来劝慰他。

可没想到,我的这些方案都白想了。刚进门,我就闻到一股瓜香,定睛一看,发现屋子里堆得满是香瓜。

“抢回来了?”我惊喜万分,进了屋便问父亲。

父亲坐在那里抽烟,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

“这么多,您是怎么抢回来的?”我问父亲。

“孩子,昨天晚上下暴雨,我怕河里涨水,就赶忙进瓜地抢摘。摘着摘着,村里来了20多个人,都冒着雨帮我们摘瓜,一直摘到下午,直到河水漫过了岸,熟的、能摘的都摘下来了。你刘叔有关节炎,不能下水,可他还是顶着雨帮我们……”父亲一边说,一边带着骄傲的表情。

“大家啥时候回去的?”我一边脱鞋一边追问。

“摘完了瓜,大家身上都湿透了,全身都是泥水,我想留他们吃饭,可大伙儿都不留,都说这不算啥事儿……”父亲带着感激的神情又对我说。

那一刻,我的心里不知哪里来的激动,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父亲不作声,抽着烟静静地看向一边。

好一会儿,他才敲了敲烟斗,对我说:“孩子,这些乡情咱得记着啊!前段日子你总是提醒我,不要总招呼大家吃瓜。其实我一直想告诉你,村里人到了瓜摊上,哪个没有分寸,有几个是使劲儿来吃的,吃上一个半个就算多了,都知道我们生活不易。这次抢摘瓜,爸没提让大家来帮忙,大家都是主动过来的,少说也抢回了一大半,要是没有他们,我们今年的收成就算完了,这就是乡情。你说,平时送乡亲们几个瓜吃,算点啥咧……”父亲的一番话,说得我低下了头。

那一天,我背着筐,装着瓜,挨家挨户到帮我们摘瓜的乡亲家里送。因为,我懂得了,送的这几个瓜,不仅是感情,也是恩情,更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沉甸甸的乡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