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又说“小女人散文”

(2022-03-24 22:02:02)
标签:

转载

[转载]又说“小女人散文”




又说“小女人散文”


听雪女子

 

用个“又”字,是因了过去曾说过。过去说过还再说,是觉得有些东西,当初没有说够、说透,意犹未尽,故而还想再说说。

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对“小女人散文”这个概念,是陌生的,甚至觉得有点奇怪——这是个什么东东?这还能当个散文样式么?

那就闲言少叙,先看什么是小女人散文

“小”,跟女人的个子高矮胖瘦等自然属性,以及职务、职位等社会属性,没有半毛钱关系;这里的小,是针对“大”而言的。“大”与“小”怎么理解?“大”,指传统意义的文以载道。“小女人散文”,一改传统的文以载道,不对社会、历史、人生、哲学等大的层面作广阔、纵深的探讨,而是有意识的淡化理想,淡化崇高,淡化英雄,以自己为中心,以家庭、朋友、单位为半径,就地画圆,道不完吃喝拉撒,写不尽鸡毛蒜皮,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我”不离笔,处处有“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看到这里,估计年轻人会晕——这还有什么?写文章不就该如此么?

现在的确是这样。打开自媒体,博客文章、公众号文章,特别是女博友、女公众号的文章,相当一部分,都如上所述,不以宏大叙事为背景,也不关心、关注所谓的中心、高潮、伟大,而是目光向我,说我写我:一箪食,一瓢饮,一管口红,一双绣花鞋,一次小聚会,一杯黑咖啡,家长里短,买菜做饭,婆婆妈妈……都在她们的笔下,生出花样来。她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抒发自己的小感小情小美好小烦恼,自弹自唱,旁若无人,地气接得毫无缝隙,怎么看怎么觉得真实可信,怎么感受怎么都同频共振。

可是,亲们,倒推20多年,这些都不太可能——诚然,彼时也没有自媒体,公众能看到的文字,都在纸媒上——报刊、杂志,白纸黑字。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女人散文”一亮相,立即引起整个文坛的惊愕——

九十年代是散文的黄金时期。“改开”进入新一轮高潮,整个社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蓬勃局面。作家们立足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尽情抒写时代赞歌。就文学创作的轨迹而论,“伤痕热”——“反思热”——“问题热”——“改革热”——“寻根热”——“文化热”,深刻而生动地划出了由文学的政治热点向文学的美学热点迅速地转移着。尤其是“文化热”的出现,正是这种审美思潮的具体体现。文化是个大命题,不仅包括文学、艺术、美学、教育、科学、绘画、哲学、神学、人学、化学、马术、剑术、气功、天文、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服饰学、饮食学、建筑学、心理学、遗传学、语言学、占卜学、经济学、旅游学、气象学、国际学等诸方面的知识。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问题,用文化视角审视,都会找到一个视角,疏通一个出口——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小女人散文”应运而生。

惊愕,在于评论界的冰火两重天——爱之者认为,感情真挚,见人见心;反对者认为,无聊琐碎,无病呻吟。对此,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写“小女人散文”的,可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她们都是有身份的文化人,一水的女性,且都是在“改开”最前沿的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市,清一色的报刊、电视台的女编辑、女记者——例如广东的黄爱东西,电视台记者;大连的素素,报社编辑。

就我自己而言,实话实说,在当时并不太欣赏这种散文。一方面,是自己刚刚踏入社会,满脑子存在感,心无旁骛,心气、情绪跟这种卿卿我我、细细碎碎,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呵呵,俺那一颗澎湃的心,哪里肯“吃茶听雨看花”?

另一方面,我自始至终都知道,我与她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她们大都是生长在南方的秀丽女子,吃米饭、喝绿茶长大,从小沐浴着江南的柔风细雨,一腔柔情是骨子里生就的。而我呢,打小就“站队打头、排位靠后”,吃窝头、喝井水长大,见惯了燕山的狂风怒吼、飞沙走石,英雄儿女、古道热肠——那是命中就有的。

在人生状态上,我与她们相差得更远。她们生活在改革开放最先受益的东部沿海。休闲文字,是随着开放搞活的触角向多极延伸,而自然出现的。常言道,饱食思淫欲。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富了起来的人,开始有更多的文化需求,报刊改扩版就是从九十年代渐次兴起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快餐文化,阅读亦如此。报纸扩版面、增副刊,恰逢其实,副刊写手自然而然诞生。女性缜密的思维、细腻的笔触,再加上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优渥的生活条件、从容的生存环境,令她们的文字,不仅仅呼应了当时的感情需要、文化需要,文章自身所携带的贵族气息,尤其吸引了那些经济有保障,精神世界不甘贫乏,并急于寻求认同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知识分子群。可以这么说,那些文字,在舒缓的节奏中,在亲切的叙谈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风花雪月中,建构了自己的绚丽的现代女性空间。她们一度成为一批女性心中所向往的人生形态——喝茶、聊天、逛街、美容、聚会,这样的人生,多惬意,多悠闲!

我与她们有天壤之别。我生在侠肝义胆的燕赵大地。这里,古风悠悠,家国情怀代代相传。我幸运,赶上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好年代。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写人生。怀揣瑰丽梦想,我在乡野启程,向着理想进发。如果说人生有宿命,那“跋涉”才是我的宿命。在这条路上,一路走来,义无反顾,从未停歇,也不敢停歇。我无心观望,无暇享乐,无闲逗留,千辛万苦,任劳任怨,没有什么成就,只求安心安然。

我不是说,“素素们”没有跋涉。谁会没有跋涉呢?!是我自己那时年轻、肤浅,把奋斗人生与性情文字,割裂开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宇宙之大,草芥之微,皆可点染成篇——我是在知天命的年龄,在经历了世事沧桑,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才对散文这个命题,有了一点点认识的,并由衷地接受了这种真性情的文字。

其实,写什么不重要,是不是真情实感才重要。真性情的流露,远比夸夸其谈来得可贵。兀的想到,当初“素素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宁愿低到尘埃一地鸡毛,任性地表达自我,也不要假大空——那种决绝,堪称壮士断腕!她们散文的清新真挚、实实在在,不光让人眼前一亮,还给口号式、标签式的文章,当头一棒!谁说不需要勇气?!固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却丰富了当代散文,理应书上一笔。  

如今,“小女人散文”,早已淡出了公众视野。互联网正在以其魔力,不断改造着这个纷繁  多样的世界,文字也不例外。不知怎么的,每当打开博客或浏览公众号,包括我自己写博文时,这个概念会自觉不自觉地冒出来。灿若星辰的自媒体文章,难道没有“小女人散文”的影子么?如是,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小女人散文”或是一个桥梁,一手牵着主流文学,一手牵着大众文化?或是一个先锋官,把在神坛上那个叫“文学”的东西,愣是从云之上、山之巅拽到了地面?或是一个尝试者,为文学的大众化,趟出了一条小路?

我总觉得,今天大众文化的风生水起,要感谢20多年前的小女人散文


                                                    2022221日写于听雪书屋


[转载]又说“小女人散文”

蹭下热度。去年此时的柳树
手机里翻出来的图片

 

谢谢友友精彩点评!

 

-华章-

这应当视为一篇简练的针对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论文。每一段历史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文化内涵。其中散文表现得最为敏感最为前沿。听雪以文化的大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有人提倡作家要学者化,我看听雪在这样做了。

空谷幽兰

这是一篇文学理论力作。

听雪以独特的视角,审察了相关的社会实情,回顾了小女人散文形成的过程,对作者的地域、性别,作品内容、特色和社会影响、意义,作了系统的分析研判。定义严谨,界类分明,确认了这类作品的地位。使读者如春晨醒来,睁眼就见一片葱绿,满目生机。

听雪才情并茂,同时也参与了小女人散文的创作。仅从博园粗看,可以看到听雪对史上女子、对文艺作品中的女子、对自己、对现实中的女子,都有浓墨重彩。可见听雪不仅研究了这种新兴文学,独得精髓,而且身体力行沉浸其中,积极为这一片园地浇灌。

听雪不仅是文学界的评论者,而且是领军人物,令我殊足景仰。

沙弥梦语LQY

听雪两写小女人散文,思想着实深邃。小女人散文作品,估计当时就没引起评论家们多少青睐吧?除了惊愕。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才是主旋律,小女人散文算什么东西?然而,小女人散文代表的是真正的历史潮流,或者说是圆满的人类生活的前奏。在她们那些鸡毛蒜皮下面的,是整个人类最伟大的力量,相对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小段。听雪深刻而敏锐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也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她点亮的灯。我在此就不分析听雪这篇文章本身的写作了,而是援引一句马克思的话:“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小女人散文恰恰是这种“占有”的开蒙,是对“个人”的觉醒,是真正走向未来的起步。“个人”,该参禅的参禅,该抹口红的抹口红,假如未来人间不是对个人的肯定,那我们又要它干什么呢?

金华

“小女人散文”是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女性散文,大多数是作家对日常生活身边小事的一些具体描绘和细小感触的集合体。这种散文不同于从前周作人、梁实秋、鲁迅等的那一类学者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文化苦旅》那一类的文化散文,它们不对历史、哲学、民族、人生作广阔而纵深的探讨,而着眼于自己的家庭,以自己的经历、小故事为中心,涉及几个朋友圈子、商店、街道、工作单位……由此中一些琐细的事件引发一些真实的生活慨叹。这些写手大多是广州与上海两地的,主要代表作家有红尘、黄爱东西、素素、黄茵、由叶等人。她们的散文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语言文字有真情实感、悠美动人;二是自我为中心的散文;三是妇人气息的散文。总之,有流年碎影,有生活感悟,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温婉动人,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小女人散文”是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料,虽然琐碎,但是真实。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女性。因此,也当然地成为了不少女人梳妆台上的消闲之物。有文学专家评论说,“……,这类散文对个人生活的纯粹关注过多,对社会、人生的必要思考相对减弱,存在价值大打折扣之疪。” 我以为,对于“小女人散文”的认识,才女在文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固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却丰富了当代散文,理应书上一笔。”

大董1022

十多年前有听到过有”小女人散文”一说,没太在意,后来的报纸副刊也有过这方面的探讨,当然,这些个写手以及引起的波澜也仅仅限于大城市里的小资,它着眼于生活的点滴、感叹,小矫情和小傲气一定会是散文的主线条,听雪老师自诩“小女人”,其实不然,你的博客行文绝对是大气的和大格局的,认题立意鲜明,表现手法独特,文采横溢,才情兼具,是博客一众的不可多得!

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神农种田,轩辕做衣,虞舜烧窑,嫘祖养蚕,我以为可以叠加一组新词,即:(小)女人散文,嘿嘿。玩笑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