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止怀念阿长,也为回不去的过去

(2022-03-22 09:02:11)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不止怀念阿长,也为回不去的过去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个真实可感、血肉丰满的“小人物”。课后的“思考探究”,要求我们了解“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我们可以创设“寻人启事”情境任务,初识阿长形象,便指向本文的核心内容。

具体情境设计如下:

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鲁迅成年后,与阿长失去了联系。鲁迅想找到她,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帮助鲁迅写一则“寻人启事”。按照下面的格式来写,并根据人物特点任选一张照片。(照片略)寻人启事姓名:

性别:年龄:特征:

望知情人能与鲁迅联系,电话:×××。重谢!

在“姓名”一栏,填阿长或者长妈妈。

通过阅读课文第2段可知,与她朝夕相处的鲁迅忘记了她的名字,周围的人懒得记她的名字就用之前女工的名字“阿长”称呼她。因此,“阿长”或者“长妈妈”也不是她的真名。从“于是”和“也就”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她对别人的错误称呼没有反对,而是默认。周围的人忽视她,她自己也安于这种被忽视的状态。阿长的性别不需要讨论。在文中没有体现有关阿长的年龄的信息,因此只能写成“不详”。

分析了“姓名”“性别”“年龄”三处内容之后,我们了解了阿长卑微的身份:她是一个只知性别、不知姓名和年龄的被别人忽视的下层劳动妇女。阿长的外部特征是黄胖而矮、说话“切切察察”、灸疮疤、蓝布衫等,这些特征虽散落在整篇文章中,但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筛选出来。阿长的外部特征确定了,照片的挑选也就有了标准。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四张照片的优劣,选出最符合阿长特征并且适合用于寻人启事的那张。

  二、通过“给鲁迅提建议”,深刻理解阿长的形象

 鲁迅的儿子海婴出生了,鲁迅想找个保姆,但对是否雇用阿长当

保姆,拿不定主意。你会给鲁迅怎样的建议呢?并说明理由。

不建议让阿长当保姆的学生可能认为,阿长“谋死隐鼠”却不承认,说明她不诚实;说话“切切察察”,喜欢背后说人长短,饶舌多事;“不许我走动”,一点小事就告状,过分束缚孩子的天性;她占床,在床上摆“大”字,睡相很难看,说明她粗俗不堪。在母亲提醒她之前,她只是在“床中间”摆“大”字;母亲提醒她后,她竟“满床”摆“大”字,而且把“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说明她对母亲的提醒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一到夏天”的“一”说明她占床不止一年,“她又伸开两脚两手”的“又”说明她摆“大”字不止一次,年年都这样,夜夜都如此,严重影响童年鲁迅的睡眠,没有尽到保姆应尽的职责。除夕时候强烈要求“我”说吉利话,不顾“我”的感受,硬塞福橘到“我”嘴里,体现她的迷信无知;教“我”一些烦琐的道理,这些道理迷信、愚昧、可笑,完全不适合用来教育孩子;讲的长毛的故事,真假不辨,以讹传讹,愚昧无知;还有羊癫病(羊癫病来自文章最后编者所加的“长妈妈其人”),更不适合带孩子。

 建议阿长当保姆的学生可能这样反驳。

 阿长谋死隐鼠不是有意而为,而是被隐鼠骇到,下意识而为,情有可原。鲁迅认为家里出现的风波与阿长说话“切切察察”有关,这只是他的疑心,并不能证明确与阿长有关。虽然阿长占床的行为粗俗,但这是她大大咧咧、率真性格的体现。阿长除夕时强烈要求鲁迅说吉利话,吃福橘,目的是让鲁迅一年的生活顺顺溜溜,这说明她很善良。至于那些烦琐的道理,甚至她所讲的长毛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她愚昧背后的“单纯”。此外,只有阿长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体现了阿长对鲁迅最真挚的爱。从情感取向上来说,鲁迅愿意让阿长当儿子海婴的保姆。

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可对阿长买《山海经》的场景进行还原,猜想一下童年的鲁迅产生想买《山海经》的念头后都跟谁说了?鲁迅刚开始没有对阿长说,因为他认为阿长没有学问,说了也无用;他最有可能对他的母亲、父亲等亲近的人说,因为他们最有可能给他买。

 可是在买书这件事上,母亲以及其他亲近的人都没有给鲁迅买,只有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给他买了,可以看出阿长更关注童年鲁迅的心理,更注重培养童年鲁迅的兴趣爱好。单从这件事上看,阿长对鲁迅的关爱之情比他的母亲还要深一层。阿长买来《山海经》送给鲁迅时,鲁迅又用了“敬意”“神力”等分量很重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已经不带有调侃之意,而是其惊喜和感激之情的真实表达。

把不建议和建议阿长当保姆的观点放在一起,我们体会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阿长,掌握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写阿长的缺点,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她的优秀品格。正是她的这些优秀品格,让鲁迅在一部《朝花夕拾》中,有五篇文章提及她,本文更是发出最深情的表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通过仿写鲁迅日记,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情

情境的创设,要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或者美好的情愫,以使学习者置身情境之中,受到积极价值观的影响和感染。教学在创设情境时,须融情于“境”,让学生在分析语言的细微差别中感受作者的深情。

不管是雇用还是不雇用阿长当海婴的保姆,鲁迅都想找到阿长,表达感激之情。在多方打探之后,鲁迅得知阿长得病辞了这人世。他坐到书桌前,点了一支烟,打开了日记本……此时此刻,鲁迅会想些什么,写些什么,请帮他写一篇日记。

本情境的创设由读转向写,让我们通过写来体悟作者的情感。

下面是三篇鲁迅在不同时期写的日记:

一日晴。品青、小峰来。夜有麟来。

三日云。晚服补血丸二粒。夜为《文学周刊》作文一篇讫。

二十二日晴,大风。星期休息。无事。

鲁迅日记的特点:简洁明了;只记述发生的事件,不抒发情感;符合日记常用的格式。现在我们根据鲁迅日记的特点进行仿写。

×月×日,×。上午,听到长妈妈辞了这人世。

×月×日,×。上午,听到阿长辞了这人世。

 “阿长”和“长妈妈”这两个称呼哪个更合适呢?

称呼“长妈妈”的人有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以及成年的鲁迅,带有一种客气和尊重。称呼“阿长”的人有鲁迅的祖母和童年的鲁迅,祖母称呼阿长表达亲昵,而童年的鲁迅称呼“阿长”表达的是对她的憎恶和轻视。在仿写日记的情境中,我们应用成年鲁迅的视角,成年鲁迅对阿长有着对母亲般的深爱和感激,所以用“长妈妈”这个称呼最能表达这种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