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 取舍独到——《〈乡愁〉教学实录》读后
(2009-06-13 21:11:31)
标签:
语感乡愁语文教学洪镇涛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近来读了洪镇涛老师的《乡愁》教学实录,又生感触。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就和荆州市的同仁一道探讨过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也有拙作《整体把握局部裁剪》(谈语文教学的“取”与“舍”)见报。那时,我是一名年轻的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语文教学的少、费、慢、差,觉得有必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裁剪,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案作精心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之后,又多次参与教学“研讨”,倾听“名家”之言,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使个体教学现状有所改善,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理念、新设计,如雷贯耳,应接不暇,甚至有时失却了自我,也想跟随潮流走一程,慢慢地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无计可施……
近来,有一权威语文教学杂志上赫然写着这样一栏——取舍: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初看,有似曾相识之感,细看,却有过之而无可企及之情。
关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洪镇涛老师在教学时只取“顺序、用词、意象、比喻”四点,却高屋建瓴统起了全诗。他将自己的这一节课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而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他的问题是这样的: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四]
四个问题犹如四道各具风味的菜肴,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主动去“品尝”,去“回味”,把学生最真实的感受“掏”出来,最智慧的一面“诱”出来,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这四个问题把语感训练抠得实实在在,让学生的思维演得开合自如。
这四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外,其他都不省心,需要动脑子,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如拾级而上,循序登高;这一做法正体现了洪老师语感教学的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本节课中,洪老师的“语感教学法”也令人耳目一新,跃跃欲试。首先运用的是“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在男、女生的试读之后,洪老师示范朗读赢得了阵阵掌声,并得出阅读感悟:读《乡愁》,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他的“比较揣摩法”能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在后面的几个环节里,这一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洪老师把“浅浅的”改为“深深的”之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发表见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作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浅浅的”与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用词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接着在第三问中,洪老师故意将诗歌的语言改至浅白,让学生比较,牢牢把握诗歌的特点:含蓄、形象而有韵味。
第四问中关于“是”能不能改为“像”的讨论、辨识,让学生体会“暗喻”与“省略句”的区别,没有像似之处的两个事物之间是不能用“像”的。
此外,“语境创设法”和“切己体验法”也有其独到之处,意义非凡,笔者不想缀述。
我想说,洪老师的这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丰富而深刻的,也是具体可行的。那么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课文课堂上,要力求找到突破口,选取独到的方法,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老师;既适合课文,又适合课堂,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精彩、丰富、高效。
个人感言:课本语言材料是一块块精美的布帛,只有通过高明的设计师适度“裁剪”,精心“缝制”,学生“穿”“着”才会得体、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