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
(2010-12-01 17:21:17)
标签:
诗经情感 |
分类: 读书札记 |
《燕燕》之旨,歧说颇多。其中最“经典”
说法就是稼轩词中出现的那句:“看燕燕,送归妾”——毛序:“《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载卫庄公之妻庄姜无子,将庄公妾(陈国女子)戴妫之子完当作自己的儿子。完继位不久,就在州吁之乱中被杀,其母戴妫被遣返母家。庄姜与戴妫情谊深厚,而今夫丧子已,又送妾大归,依依不舍,乃作伤别诗「燕燕」。郑笺、孔疏、朱集传均附和“送归妾”说,但进一步说“归妾”即卫桓公生母;而魏源《诗古微》则以为是桓公夫人。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有三个地方较难索解,特一一分析之:
首先,是“燕燕”的比兴,说“于飞”,则不是一只而极有可能是一对燕子,后面又有“差池其羽”、“颉之颃之”,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 《诗经·谷风》中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古诗亦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则描述为相爱的情侣似乎更合适些。但描述为感情亲密的朋友,勉强些也能说得过去。
其次,是“仲氏”的含义,直解应为“二妹”,可以理解为庄姜对戴妫(GUI,平声)的昵称。
最后,是“寡人”的称呼,在金山词霸中查到,也可以是“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称”。
《朱子语类》中基于此理解,对本篇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发挥:
或問:「燕燕卒章,戴媯不以莊公之已死,而勉莊姜以思之,可見溫和惠順而能終也。亦緣他之心塞實淵深,所稟之厚,故能如此。」 曰 :「不知古人文字之美,詞氣溫和,義理精密如此!秦漢以後無此等語。某讀詩,於此數句;讀書,至『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深誦嘆之!」
時舉說:「燕燕詩前三章,但見莊姜拳拳於戴媯,有不能已者。及四章,乃見莊姜於戴媯非是情愛之私,由其有塞淵溫惠之德,能自淑慎其身,又能以先君之思而勉己以不忘,則見戴媯平日於莊姜相勸勉以善者多矣。故於其歸而愛之若此,無非情性之正也。」先生頷之。
第二种说法是刘向《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卫姑定姜》
“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又作诗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谓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
……
颂曰:卫姑定姜,送妇作诗,恩爱慈惠,泣而望之。……”
这种说法认为是“卫定姜送子妇归”。
以上这两种说法在理论上都可以解释得通,长处是有了一定的道德灌输意义,但细细诵读其诗,总觉得其感情不是女人之间,况燕燕于飞,定是雌雄颉颃,比兴未免不伦不类,诗经中比兴是理解主旨的一大关键,如此解释总觉牵强。笔者认为关键是:此篇的主人公解释为男方,似乎比庄姜、定姜更容易让人(尤其是现代人)接受。王质《诗总闻》、崔述《读风偶识》采取的是“兄送其妹远嫁说”,并认为作者或主人公该是卫人(闻一多《风诗类钞》则以为是薛君),这种说法似乎就近了一层,而且从“寡人”的自称来看,主人公当是卫君更合理些。此外,高亨《诗经今注》有卫君送别情人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有情人出嫁他姓说,这些说法更多的迎合的前面,但在最后一段解释时,未免显得轻率和吃力。
笔者认为理解本文,一则必须要和原文相符,不可仅从个人意愿出发,二则定位不必过于局限。从“之子于归”句来看,联系诗经中其它篇章中出现的同样内容,理解为出嫁更合适;
“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后面紧接“瞻望弗及”,则可知其事为远送“之子”,且伤其不可携行也;“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则见其伤心之甚,见其与“之子”感情之深;最后一段是对“仲氏”良好品德的赞美,言其心性之好,且劝勉吾以先君之思;“先君”、“寡人”的称呼则见送行之人身份非凡。从对“之子”的赞美来看,“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更像是男方对女方的评价,则理解为“卫君送二妹远嫁”更切近些,若命题更宽泛些,则不妨定位为“送亲远嫁之思”。其中“亲”应理解为亲爱之人,而不仅是亲戚。
然则执此说,则燕燕之兴则不符矣。如何解释?笔者认为,燕燕之兴,兴的不是卫君和其二妹,而是“二妹夫妇”二人。诗经中《汉广》、《鹊巢》、《行露》等篇章中都提到了亲迎的风俗,尤其《鹊巢》中“百两御之”更是描述权贵的婚嫁场面,理应是先有其丈夫亲迎至卫,然后卫君送别妹妹及妹夫。换句话说,虽然篇章中未有提及,那是艺术性的省略,但二妹的旁边还是应该有个“二妹夫”的。卫君为妹妹的出嫁感到欣慰,所以前面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实则是描述妹妹夫妇间的和乐场面,同时也是对其婚后生活的祝福;后面感情忽然转悲,则是为以后再难见到亲妹妹而感到难受,最后一段提到妹妹的好品德,即是对妹妹的临别评价,表达自己的看重,也有告知其夫方的意思。我想如果兄妹情深,又面临这种时刻,当哥哥的有这种心情,是十分自然的。
“燕燕”之典常被后人所用,而其篇章的艺术性,代有好评。
宋·許顗《彥周詩話》:
“詩壯語易,苦語難,深思自知,不可以口舌辯。「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此真可泣鬼神矣。張子野長短句云:「眼力不知人,遠上溪橋去。」東坡〈送子由詩〉云:「登高回首坡隴隔,惟見烏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
王国维《文学小言》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眼睍黄鸟,载好其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其情味与此篇颇似,怅望一别,不可再见之情怀无两,不同者其感情更含蓄些。
朱熹《诗集传》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兴也。谓之燕燕,重言之也。差池,不齐之貌。之子,指戴妫也。归,大归也。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杀之。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作此诗也。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兴也。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将,送也。伫立,久立也。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兴也。鸣而上曰上音,鸣而下曰下音。远于南者,陈在卫南。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赋也。仲氏,戴妫字也。以恩相信曰任。只,语辞。塞,实。渊,深。终,竟。温,和。惠,顺。淑,善也。先君,谓庄公也。
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第九章说:“‘[瞻望弗]﨤, 涕女雨。’能 沱亓 ,肰句能至哀,君子 亓[独也]。”帛书本说:“‘□婴于蜚, 池其羽。之子于归,袁送于野。瞻望弗及,汲沸如雨。’能 池其羽,然□□至哀,君子慎其独也。”两者既有引《诗》的简繁之别,也有文字书写之異。……
此章以“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解《诗·邶风·燕燕》首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意,对於正确把握诗意有一定价值。
……
楚简本和帛书《五行》此章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帛书《五行》篇下文有更详尽的说解:“婴婴于 (飞), 貤(池)其羽”。婴婴,与〈兴〉也,言其相送海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之子于归,袁(远)送于野。詹(瞻)忘(望)弗及,[泣]涕如雨’。能 貤(池)其羽,然笱能至哀”,言至也。“ 貤(池)”者,言不在嗺(衰)絰,不在嗺(衰)絰也,然笱能至哀。夫丧正絰脩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郑玄《笺》:“差池其雨,谓张舒其尾翼,兴戴嬀将归,顾视其衣服。”是解“差池”为“张舒”、“顾视”。
朱熹《集传》则谓“差池,不齐之貌”。案两说皆与楚简和帛书不合。
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齐诗遗说考》二:“‘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易林·恒之坤》:‘燕雀衰老,悲鳴入海。忧在不饰,差池其羽,颉颃上下,在位独处。’又《萃之贲》:‘泣涕长诀,我心不快,远送卫野,归宁无子。’” [19]认为《易林》的上述两段是齐诗遗说,正是解说《燕燕》的。
尚秉和《焦氏易林注》也认为:“四五二句,《诗·邶风·燕燕》文。”其说是。《易林》“忧在不饰,差池其羽”,是以“忧在不饰”解“差池其羽”,“差池”即“不饰”,即顾不上装饰、打扮。这是由“不齐”义引申而来。
回到帛书《五行》“‘ 貤(池)’者,言不在嗺(衰)絰,不在嗺(衰)絰也,然笱能至哀”,意思就清楚了:嗺(衰)絰是丧服,这是说,《诗》所谓顾不上装饰,是说不在丧服,只有心不在丧服上,悲哀才会达到极致。《淮南·本经》曰:“披衰戴絰,戏笑其中。虽致之三年,失丧之本也。……丧者,所以尽哀,非所以为伪也。……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说正与此同。
因此,楚简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就是主张看轻外在的丧服,而注重内心的哀敬。要做到“至哀”,就必须“慎其独”,遵从专一之道,要为专一於内心的哀敬而敢于不顾外在的形式。
楚简《五行》篇成书的下限是战国中期偏晚,其解说更近於《诗经》产生的时代,其权威性不容否定。由此看,兄送其妹远嫁说、送别情人说、情人出嫁他姓说,显然不能成立。刘向《列女传》卫定姜送子妇大归说虽然有丧夫之哀,但重点是在定姜对媳妇的不舍,与楚简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说也不合。比较起来,还是《诗小序》“卫庄姜送归妾也”说与楚简更合。戴嬀因其子桓公见杀而大归,庄姜越礼远送而惓惓于戴嬀,王鸿绪《汇纂》、唐文治《大义》以为是庄姜与戴嬀密谋报州吁杀子之仇的原因,有一定道理。正因为报仇而归,所以庄姜叮嘱其要不顾细行而专一於“至哀”。这样,整个诗意就好理解了。
差池:音词池,参差。
颉:音结,上飞
颃:音航,下飞
仲氏:少女。任是姓。只:助词
勖:音续,勉励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有三个地方较难索解,特一一分析之:
首先,是“燕燕”的比兴,说“于飞”,则不是一只而极有可能是一对燕子,后面又有“差池其羽”、“颉之颃之”,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 《诗经·谷风》中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古诗亦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则描述为相爱的情侣似乎更合适些。但描述为感情亲密的朋友,勉强些也能说得过去。
其次,是“仲氏”的含义,直解应为“二妹”,可以理解为庄姜对戴妫(GUI,平声)的昵称。
最后,是“寡人”的称呼,在金山词霸中查到,也可以是“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称”。
《朱子语类》中基于此理解,对本篇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发挥:
或問:「燕燕卒章,戴媯不以莊公之已死,而勉莊姜以思之,可見溫和惠順而能終也。亦緣他之心塞實淵深,所稟之厚,故能如此。」 曰 :「不知古人文字之美,詞氣溫和,義理精密如此!秦漢以後無此等語。某讀詩,於此數句;讀書,至『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深誦嘆之!」
時舉說:「燕燕詩前三章,但見莊姜拳拳於戴媯,有不能已者。及四章,乃見莊姜於戴媯非是情愛之私,由其有塞淵溫惠之德,能自淑慎其身,又能以先君之思而勉己以不忘,則見戴媯平日於莊姜相勸勉以善者多矣。故於其歸而愛之若此,無非情性之正也。」先生頷之。
第二种说法是刘向《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卫姑定姜》
“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又作诗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谓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
……
颂曰:卫姑定姜,送妇作诗,恩爱慈惠,泣而望之。……”
这种说法认为是“卫定姜送子妇归”。
以上这两种说法在理论上都可以解释得通,长处是有了一定的道德灌输意义,但细细诵读其诗,总觉得其感情不是女人之间,况燕燕于飞,定是雌雄颉颃,比兴未免不伦不类,诗经中比兴是理解主旨的一大关键,如此解释总觉牵强。笔者认为关键是:此篇的主人公解释为男方,似乎比庄姜、定姜更容易让人(尤其是现代人)接受。王质《诗总闻》、崔述《读风偶识》采取的是“兄送其妹远嫁说”,并认为作者或主人公该是卫人(闻一多《风诗类钞》则以为是薛君),这种说法似乎就近了一层,而且从“寡人”的自称来看,主人公当是卫君更合理些。此外,高亨《诗经今注》有卫君送别情人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有情人出嫁他姓说,这些说法更多的迎合的前面,但在最后一段解释时,未免显得轻率和吃力。
笔者认为理解本文,一则必须要和原文相符,不可仅从个人意愿出发,二则定位不必过于局限。从“之子于归”句来看,联系诗经中其它篇章中出现的同样内容,理解为出嫁更合适;
“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后面紧接“瞻望弗及”,则可知其事为远送“之子”,且伤其不可携行也;“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则见其伤心之甚,见其与“之子”感情之深;最后一段是对“仲氏”良好品德的赞美,言其心性之好,且劝勉吾以先君之思;“先君”、“寡人”的称呼则见送行之人身份非凡。从对“之子”的赞美来看,“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更像是男方对女方的评价,则理解为“卫君送二妹远嫁”更切近些,若命题更宽泛些,则不妨定位为“送亲远嫁之思”。其中“亲”应理解为亲爱之人,而不仅是亲戚。
然则执此说,则燕燕之兴则不符矣。如何解释?笔者认为,燕燕之兴,兴的不是卫君和其二妹,而是“二妹夫妇”二人。诗经中《汉广》、《鹊巢》、《行露》等篇章中都提到了亲迎的风俗,尤其《鹊巢》中“百两御之”更是描述权贵的婚嫁场面,理应是先有其丈夫亲迎至卫,然后卫君送别妹妹及妹夫。换句话说,虽然篇章中未有提及,那是艺术性的省略,但二妹的旁边还是应该有个“二妹夫”的。卫君为妹妹的出嫁感到欣慰,所以前面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实则是描述妹妹夫妇间的和乐场面,同时也是对其婚后生活的祝福;后面感情忽然转悲,则是为以后再难见到亲妹妹而感到难受,最后一段提到妹妹的好品德,即是对妹妹的临别评价,表达自己的看重,也有告知其夫方的意思。我想如果兄妹情深,又面临这种时刻,当哥哥的有这种心情,是十分自然的。
“燕燕”之典常被后人所用,而其篇章的艺术性,代有好评。
宋·許顗《彥周詩話》:
“詩壯語易,苦語難,深思自知,不可以口舌辯。「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此真可泣鬼神矣。張子野長短句云:「眼力不知人,遠上溪橋去。」東坡〈送子由詩〉云:「登高回首坡隴隔,惟見烏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
王国维《文学小言》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眼睍黄鸟,载好其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其情味与此篇颇似,怅望一别,不可再见之情怀无两,不同者其感情更含蓄些。
朱熹《诗集传》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兴也。谓之燕燕,重言之也。差池,不齐之貌。之子,指戴妫也。归,大归也。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杀之。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作此诗也。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兴也。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将,送也。伫立,久立也。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兴也。鸣而上曰上音,鸣而下曰下音。远于南者,陈在卫南。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赋也。仲氏,戴妫字也。以恩相信曰任。只,语辞。塞,实。渊,深。终,竟。温,和。惠,顺。淑,善也。先君,谓庄公也。
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第九章说:“‘[瞻望弗]﨤, 涕女雨。’能 沱亓 ,肰句能至哀,君子 亓[独也]。”帛书本说:“‘□婴于蜚, 池其羽。之子于归,袁送于野。瞻望弗及,汲沸如雨。’能 池其羽,然□□至哀,君子慎其独也。”两者既有引《诗》的简繁之别,也有文字书写之異。……
此章以“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解《诗·邶风·燕燕》首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意,对於正确把握诗意有一定价值。
……
楚简本和帛书《五行》此章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帛书《五行》篇下文有更详尽的说解:“婴婴于 (飞), 貤(池)其羽”。婴婴,与〈兴〉也,言其相送海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之子于归,袁(远)送于野。詹(瞻)忘(望)弗及,[泣]涕如雨’。能 貤(池)其羽,然笱能至哀”,言至也。“ 貤(池)”者,言不在嗺(衰)絰,不在嗺(衰)絰也,然笱能至哀。夫丧正絰脩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郑玄《笺》:“差池其雨,谓张舒其尾翼,兴戴嬀将归,顾视其衣服。”是解“差池”为“张舒”、“顾视”。
朱熹《集传》则谓“差池,不齐之貌”。案两说皆与楚简和帛书不合。
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齐诗遗说考》二:“‘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易林·恒之坤》:‘燕雀衰老,悲鳴入海。忧在不饰,差池其羽,颉颃上下,在位独处。’又《萃之贲》:‘泣涕长诀,我心不快,远送卫野,归宁无子。’” [19]认为《易林》的上述两段是齐诗遗说,正是解说《燕燕》的。
尚秉和《焦氏易林注》也认为:“四五二句,《诗·邶风·燕燕》文。”其说是。《易林》“忧在不饰,差池其羽”,是以“忧在不饰”解“差池其羽”,“差池”即“不饰”,即顾不上装饰、打扮。这是由“不齐”义引申而来。
回到帛书《五行》“‘ 貤(池)’者,言不在嗺(衰)絰,不在嗺(衰)絰也,然笱能至哀”,意思就清楚了:嗺(衰)絰是丧服,这是说,《诗》所谓顾不上装饰,是说不在丧服,只有心不在丧服上,悲哀才会达到极致。《淮南·本经》曰:“披衰戴絰,戏笑其中。虽致之三年,失丧之本也。……丧者,所以尽哀,非所以为伪也。……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说正与此同。
因此,楚简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就是主张看轻外在的丧服,而注重内心的哀敬。要做到“至哀”,就必须“慎其独”,遵从专一之道,要为专一於内心的哀敬而敢于不顾外在的形式。
楚简《五行》篇成书的下限是战国中期偏晚,其解说更近於《诗经》产生的时代,其权威性不容否定。由此看,兄送其妹远嫁说、送别情人说、情人出嫁他姓说,显然不能成立。刘向《列女传》卫定姜送子妇大归说虽然有丧夫之哀,但重点是在定姜对媳妇的不舍,与楚简的“能参差其羽,然後至哀,君子慎其独也”说也不合。比较起来,还是《诗小序》“卫庄姜送归妾也”说与楚简更合。戴嬀因其子桓公见杀而大归,庄姜越礼远送而惓惓于戴嬀,王鸿绪《汇纂》、唐文治《大义》以为是庄姜与戴嬀密谋报州吁杀子之仇的原因,有一定道理。正因为报仇而归,所以庄姜叮嘱其要不顾细行而专一於“至哀”。这样,整个诗意就好理解了。
差池:音词池,参差。
颉:音结,上飞
颃:音航,下飞
仲氏:少女。任是姓。只:助词
勖:音续,勉励
前一篇:(转)如何平衡实习和学习
后一篇:格非 《欲望的旗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