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小吃

(2010-08-12 11:32:42)
标签:

北京小吃

杂谈

分类: 生活随感
    久居京师,但凡有口腹之欲者,没有不喜欢这里小吃的。如今想起几种,在此拉拉杂杂交代一下,有同好的朋友,不妨试着按图索骥,回味一番。
有一种香甜风味的水晶门钉,发面制成,制作时将发酵的面加适量碱面和白糖揉均匀,用白面平铺在纸上,上笼蒸过取出,晾凉后擀碎过箩,用猪板油切小丁,青红丝切短丝,瓜子仁、葡萄干用水洗净,将上述原料与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匀成水晶馅。用发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用手逐个摁成圆皮,每个圆皮上放馅包起来,顶子上头为圆球形状,收口朝下,饧几分钟后,入笼蒸熟即成。水晶门钉颜色白净,馅儿呈半透明状,松软油润,甜香可口,为甜食中之佳品。
说起甜食,不得不讲一下豌豆黄。豌豆黄又分粗豌豆黄和细豌豆黄两种。民间的粗豌豆黄是典型的春令食品,拿白豌豆去皮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然后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由于是春令小吃,故此常见于春季庙会,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庙会,路两旁便叫卖声不绝:“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切来!”也有小贩们推着独轮车下街兜售的,与卖切糕的一般,用沙锅淋出来现切现卖。顺义、香河、平谷一带的农民善做粗豌豆黄,庙会摆摊与串胡同叫卖者,大多来自此地。不过也有久居京城做豌豆黄出名的,比如有一个姓杜的,常在东安市场门前出摊,不过他做的豌豆黄以细豌豆黄为主。细豌豆黄原本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粗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做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较为精致。先将豌豆去皮,放锅里煮烂,然后过筛成糊,佐以白糖桂花或者蜂蜜,然后放置阴凉通风处使之凝固。待到凝固之后,用刀切成四寸方半寸厚的小块,放几片蜜糕,真是色味俱佳,质地细腻,入口即化,绝无沙棱棱不适的感觉。老杜的豌豆黄,有时候还带卖山楂糕、绿豆黄,每日做不多几块,下午申时左右出摊,卖完即止。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豌豆黄从来新鲜,绝无隔夜的货,因此一时间名声大噪。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也卖细豌豆黄,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以纸盒盛了拿出来出售。至今北海岛上仿膳饭厅里面,仍然将豌豆黄作为待客的主要点心。
春令小吃里面,还有一种特别有风味的,叫做“香椿鱼”。名字叫“鱼”,其实跟鱼一点关系都没有,它的原料,其实就是香椿芽和香椿的嫩叶。古书有记载,明朝时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就有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了。旧历三月初,香椿抽芽,采其嫩叶嫩芽洗净,裹稀面糊,放滚油锅里炸食,气味清香,酥软可口,既可以当作小吃,又可以佐饭下酒。清《帝京岁时纪胜》有云:“香椿芽拌面筋,乃寒食佳品。”有尝过“香椿鱼”味道者,方知此言不谬。
吃过这许多点心必然作渴,便来一碗酸梅汤或者杏仁茶,也都是京味十足的传统小吃。有人说酸梅汤其实应该是南方的食品才对;其实不然。上海有一个卖酸梅汤出名的馆子,叫做“郑福记”,这馆子对外宣传的招牌上,却是明明写着“北平酸梅汤”,可见其中有多少奥妙了。老北京的酸梅汤最早应该是西四牌楼旁边的“隆景和”最好,不过隆景和专门做海味干果生意,殊业有专攻,其志不在小小的酸梅汤上面;后来又因为战乱,铺子被人抢了,主业都难以为继,于是逐渐被“信远斋”酸梅汤的名气盖过去了。信远斋地处琉璃厂,一间门脸,一个影壁,中间有冯恕先生的手书四个字,叫做“信远斋记”。他家的酸梅汤,有名的淳厚浓郁而且冰冰凉凉,所以但凡夏日里顶着烈日逛琉璃厂者,挥汗之余总要来信远斋买一碗酸梅汤喝,一为解渴,二为消暑。
杏仁茶则是另外一种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旧时《天桥杂咏》有诗云:“清晨市律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把杏仁茶比作“琼浆”,自然看出老北京人对它的喜爱了。杏仁茶做法简单,只需取江米、杏仁,拿水浸泡,研磨成浆,对水烧开,加白糖、桂花调匀即可。杏仁茶盛在碗里,从不用羹匙来吃,因为如同饮茶,所以才得了这个名字。其实杏仁茶当年并不叫这个名字,清朝时候叫“杏酪”。朱彝尊《食宪鸿秘》谈到“杏酪”,兼讲它的做法道:“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调、煮熟,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老北京卖杏仁茶的大多是回民,多在早市上卖,有时候成为早餐,前述天桥杂咏里面的一首诗歌,便是佐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