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比较有作为的人都是怀着谦恭和敬畏的心态去面对别人和事情的。
不管一个人的才能是大与小,如果他以一种高傲和看不起对方的心态与别人交往时,那么他迟早会失败——即使是胜利也是暂时的。这使我想起细节管理大师汪中求老师的一句话:常人因惰而庸,才人因傲而败。
我们生活中朋友之间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甲热心地帮助了乙,而乙却没有从内心里折射出真诚的感激——即使是说声谢谢也是像超市里的服务员,应付差事而已。其心态是:我比你好或强,你帮助我是理应如此的。最终结果肯定是这样的:甲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热心地去帮乙了。这时,乙如果能够认真想想,就会好一些:甲如果不帮助我,他就不能生存或生存受到很大障碍了吗?其实肯定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你这里断了路,人家肯定还会寻找其他道路的。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甲帮助了乙之后,甲对待乙是一种傲视的目光,这种目光显露出来的心态是:我比你强、我比你有能力,所以才能帮助你。时时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畴,讲话和做事都以一种高压的态度去压制乙。结果不必多言:乙再也不想得到这样“高压”的帮助了。这时,甲如果能认真想想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你的帮助,乙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了或生活受到很大困难了?其实,即使是受到很大困难,人家也肯定会搜寻到其他途径的,因为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十有八九的情况是,人家转个弯就过去了。
其实,以上两种失败都是缘于一种对自己估计过高、明显超出了自己的客观位置的心态,更进一步讲,是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其表现就是:我比别人强,我比别人重要。但客观的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缺少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伟大),这个地球都会照常转动!
一个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确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不妨尽量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稍微低一点,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样可能会好一些。我知道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2002年元旦,蒙牛集团为当年结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一线员工)举行集体婚礼,有30多对新娘、新郞,集团给每一对都配了一辆轿车。这些轿车都是蒙牛高管的私家车,并且司机都是蒙牛的高官本人(包括董事长牛根生先生)!其实,我们客观地想一想,这些高官当时的社会地位不必多说,其资产估计少则几百万、上千万,那为什么能够这样去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员工呢?实际上,是人家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
回到350多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一个外交使团,扬帆远航,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了北京。入主中原刚刚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种兴奋和骄傲的姿态接待了使团,但荷兰人遇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都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顺治皇帝接见了荷兰使团。接见后,回到住处,一个叫约翰-尼-霍夫的使团成员写下了他们答应跪拜条件的原因: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通商和赚钱。时至今天,我们生活中用东西,飞利浦剃须刀、手机、电脑、音响------,荷兰早就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而我们的皇帝依然是目光短浅,享受着所谓的豪华奢侈的生活------为什么要人家跪拜呢?归根到底,是把自己想想得至高无上,把别人看得低人一等。
怎样才能降低自己的位置呢?孔子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求到别人头上,这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但真正做到,确实不容易。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情形是:许多人不知不觉就使起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用来量自己的,本来1.694米,他会报告说:“1.70米!”;另一把尺子是用来量别人的,本来1.696米,他会报告说:“1.69米”。四入六却舍!就是这0.002米的微差,往往量出了一个人的“原始坐标原点”……。我们想想:坐标的原点都不正,这坐标系上的任何一个点,还会是正的吗?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从内心里真正认可和尊重别人时,那么实现这种愿望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章
《比——同比——显微比》,作者:牛根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