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石屹先生或媒体:请您专业一点点

(2009-11-02 12:14:08)
标签:

房产

     网上有料报,说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记者表示,因为资本市场有对土地储备的追逐和激励,所以越是上市公司越拼命地囤积土地。另外还有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也先要囤够大量土地,才能上市。


  在他看来,囤地现象最严重的不是非上市企业,这些非上市企业资金有限,一般都会量入为出,有多大的销售量就购进多少土地。


  在近期研究了一些上市公司囤地的情况后,潘石屹爆料称,根据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的囤地现象非常惊人。按2008年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其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有一家公司的土地储备规模甚至达到了151年。

 

    151年?小潘也算是房地产业内人士,怎么能说出如此不专业、不靠谱的话来?大家都知道,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它的土地储备数是以协议面积数来计算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公司(如碧桂园、恒大等)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开发某城市郊区10000亩,建设某某新城,实际地方政府每年的用地指标最多1000亩。也就是说,10000亩仅仅是个开发意向协议,几十个城市加起来,好像就是几亿亩地,但是,大家都知道,该房地产公司协议面积和实施开发的面积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那些远郊地和二线、三线甚至以前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县城土地上开发的房地产是不赚钱的。想去香港上市的公司均靠如此协议土地储备,吸引香港股民投资。香港是弹丸之地,是块土地就值钱!他们哪里知道,那些几万亩,几万亩的土地其实不值几个银子。协议上的几百万亩地,仅仅是为了上市做报表用的,真正实施开发的可能也就几千亩土地。和香港上市不同,深交所、上交所统计的房地产公司土地储备是以已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为依据的。国内目前土地储备前十名的深交所、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其土地储备最多也就够开发两年、三年。没有上市的公司,有些慢慢开发,其土地储备也就可以干上五年。

 

    小潘应该明白这个基本常识,怎么会爆料有上市公司囤地规模可以开发151年?也许又是象“拐点论”一样,是媒体的忽悠!但愿小潘不会是为了搏新闻搞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数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