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二)——引导孩子的语言技巧

(2012-04-16 14:0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育儿培训

《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二)——引导孩子的语言技巧》

 

2011.12.26 周一中午

张老师

 

     封闭式提问今天继续与大家一同讨论,引导孩子的语言技巧。

 

    先回顾一下“开放式、封闭式提问”。 什么是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提问,引发思考的,因每个人想法不同,理解不同,答案也就不同。能举例子吗?举个开放式提问的例子。幸福是什么?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是有固定答案的提问,封闭式提问的答案只有YESNO 的回答,通常伴有“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好不好”等提问出现。比如“你现在肚子饿不饿”。 这就是封闭式提问。

 

【豆豆妈0712浙江】:开放式:你今天想吃什么?封闭式:你是要吃米饭,还是要吃面条?

张老师】:很好。

 

 

 

之前有一个妈妈问我老师我明明用了开放式提问,可为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封闭式的?那个妈妈开始用了开放式提问,宝宝要玩什么?如果单一这样问,得到的答案就是开放式的。但妈妈后面补充道“是去玩积木还是玩拼图”结果孩子说要玩积木。提问是有技巧的,当开放式提问后面跟着封闭式提问的时候,你的问题就变成封闭式的了,答案也是封闭式的结果。

 

 

Linda:老师,请问,如果我提问“宝宝要玩什么”,她回答“你说呢”,我要怎么回答?

【张老师】:你可以把问题再抛给孩子。

 

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平时都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平时大人对孩子说什么呢?是不是经常说“这样做对吗?”、 “你自己说说”?然后孩子怎么说?

 

Redsunny:我有时会问她怎么惩罚自己?

【张老师】:这个引导以后改掉吧。惩罚不是目的哦。试着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引导。

 

【豆豆妈0712浙江】: 我一般会问,假如别人这样做,对不对?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情况严重的,我就直接告诉他这样不对,以后不允许这样。

【张老师】:你做的很好,教训惩罚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明白以后应该如何做。

 

【麦芽糖】: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实践。

【叮当A0610深圳】:用提问的方法呀,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张老师】:叮当说的很对。

【叮当A0610深圳】:有的时候,我们家长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反而影响了孩子自己思考。重复很多次、明知故犯,这就说明妈妈使用了唠叨教育法呀。

Redsunny:但明知故犯的情况怎么办,而且已经重复很多次。

【张老师】:小孩子就是这样的,要时刻提醒,但绝对不是惩罚可以解决的。

【轩轩保定0403】:我家孩子有时做错了也不承认,有时说错话了,我纠正时她会不承认自己说了那话,我该怎么做呢?

【张老师】:先理解孩子,如果平时孩子做错事情老是被责骂,以后孩子在犯错还敢承认吗?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试着去引导。

Sally】:先情后理吗?

【张老师】:要应用啊,先理解孩子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讲道理,结合提问方式,记得,很多孩子说谎话成习惯,最初就是犯错时怕被责骂,后来成为习惯,以后很难改的。从现在开始,大家尽量少责罚,多理解,多引导。

Sally】:被成人负强化了。

【张老师】:是的。

【梦0808深圳】:我家的最近,只要一有什么事情发生,马上就说,不是我弄的。

【张老师】:听到孩子这样说,你想到了什么?想想平时孩子做错事情,我们都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说法。

Sally】:成人有事做了错事也会帮自己开脱,何况孩子。我们也要换位思考了。

 

【张老师】:如果当孩子犯错事情,有一个人出来说出了理解 ,孩子的话,然后引导孩子,大家觉得孩子以后会怎样呢?教育意义大不同哦。平时大人越是不让碰的东西孩子越是好奇要动。结果大人就说“说了多少遍了别动”。 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引导呢?“你好好吃饭行不行啊” 想想有没有对孩子这样说过。这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语言。如果换种引导方式:孩子犯错:妈妈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妈妈明白你的,但你这样做会。。。。你觉得下次在遇到这种事情要怎样做的,开放式提问引导,刚才的引导,用了先情后理法,易位思考法,开放式提问法。

 

【自由人】: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喜欢玩游戏,要不就说很无聊,又怕他上瘾,怎么引导呢?

【张老师】:自由人:孩子写完作业去玩,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分配时间,什么时候写作业?问孩子,你写下来,什么时候玩?孩子说你记下来,玩多久?等等写在一张纸上,贴出来。

【自由人】:我也是这样给他规定时间去玩游戏的。

【张老师】:你这个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可以参考蔡氏教育的行为习惯改正法。

 

Redsunny】:幼儿园老师经常说话很大声,也不是针对哪个孩子,但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批评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听话”, 所以孩子觉得家里还是比幼儿园好,可现实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种传统教育,老师该怎么针对这件事引导孩子?

【张老师】:用你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大人,用心去引导出来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按照你的引导去思考做事情,就像水中涟漪一样,从自己做起,影响身边的人,慢慢大家都这样去引导孩子,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和自己的提升。

 

【张老师】:“你听到没有?”“你怎么这么多毛病啊”“你自己想想吧”这都是平时我们总对孩子说的话。可不可以换种引导方式。怎样去说、怎样引导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把那些责备的语言,换成让孩子思考问题。

Redsunny:宝宝 如果你听到妈妈的话 我希望你能答应一声 可以吗

【张老师】:很好。多理解孩子

 

Lucy:孩子总是告状怎么办,告别的孩子的状

【张老师】:每个人都从这时候过来的,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告过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反问孩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把孩子告状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用开放式提问区引导,教育效果意义大不同。如:孩子打碎花瓶的事情。首先大家看到花瓶碎了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怎怪?先关心孩子有没有受伤。孩子看到大人没有严声厉色就会说出实话,是风吹的还是不小心碰到的,慢慢引导就行。如果不是孩子的错,万幸没有冤枉孩子,如果是孩子碎的花瓶,就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做下一步行动。

Redsunny:我也觉得是大人引导的问题。孩子刚上幼儿园,会说某某打她。问老师老师说可能是不小心碰的,后来我们大人就说没事,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后来一段时间她也会有时故意打一下小朋友,然后老师问就说我又不是故意的。

【张老师】:小孩子间的摩擦难免的,主要看哪个打人的孩子到底是否是有意的。示范班有个孩子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动手打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后来老师发现了这种情况。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大人的引导语言真的很重要。如果老师没有时间解决这件事情,就家长可以在放学的时候,接自己孩子时,看一下那个打人的孩子,与那个孩子沟通交流一下,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方便下一步的引导了。“你好,我是。。的妈妈,我听说你最喜欢跟小朋友玩了,你都喜欢跟谁一起玩,玩什么游戏?”孩子说完之后,你就可以问“我听说最近。。。。”引导孩子了。

 

【甜妈08深圳】:“小孩子间的摩擦难免的,主要看哪个打人的孩子到底是否是有意的。”这个我也很认同。主要是幼儿园的事情我们大人也看不到,老师很多时候也没有注意到。所以后来我就和宝宝说:“碰到人,不论故不故意都要向对方说对不起;如果其他小朋友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你了,你就告诉她:你碰到我了,我会痛,请你下次小心点。”不知道这种引导对不对?因为我家孩子说别人打她,说的不是一个人。我分析应该问题不大基本属于正常摩擦范围。

【张老师】:甜妈,你有耐心引导孩子!很好!但不要给孩子压力,引导不小心碰到别人,可以说对不起,证明我们很大方懂礼貌。但如果你的孩子被别人打,你要侧面了解孩子之间的摩擦是什么情况,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向老师求助,大人求助等。绝对不要引导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妈妈负责没事”千万不要这样引导孩子,这样的后果会是一个恶性循环。甜妈你这就是孩子间的交往问题了,以后的内容我会讲,有空去群共享里找些我以前讲的资料。

 

titi(@*@)】:我家宝宝在外面和同伴玩游戏,有时也常被其他小朋友打。

我则告诉他“大家都不喜欢打人的小朋友,以后其他小朋友打你,你就赶紧走开,并大声告诉他,打人不对。如果他总是打你,你就不跟他玩了”这样对吗?

【皮皮100322深圳】titi(@*@,你怎么知道别人是真正在打你家孩子呢,就像我家孩子就不是在真正打人呢?我家孩子之前只要见到孩子就打,现在好很多了。

【张老师】:皮皮妈,你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气时可以双手叉腰,不要行可以说出来,另外如果是打他喜欢的小朋友,就要引导喜欢他要抱抱对他笑等。孩子打人,不要老是提醒他“不许打人”,孩子没意识到这就是打,不懂得,少说这个“打”字,多引导,总说打啊打啊的,只会强化孩子“打”。

 

【皮皮100322深圳】:张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当孩子不是故意打别人的时候,但还是在打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情况下,对方的爷爷奶奶可凶了,骂我们是打人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这个要怎么处理呢,且有时候我们说对不起也不管用。

【张老师】:先理解对方的家长疼爱孩子的心,老人对孩子的爱多数是娇惯的,我们是有素质的人,不用去争执这个,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大人先帮着到个歉,引导孩子先。很多时候,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么事情,双方家长先争吵起来了,要理解老人爱孩子的心。双方只要有一方认识到这一点,事情就会逐渐化解,聪明的就家长想方法解决问题。冲动的人会去制造问题。生活中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多用提问,自己也多用提问的方式,问问自己,做一个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