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原理

(2012-04-16 14:04:08)
标签:

杂谈

分类: 育儿培训
《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原理》

12292200

老师

 

今天与大家分享语言引导的内容: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原理。我讲的内容有不懂的及时问,其它问题课后共同探讨,或留言都可。

 

 

一、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孩子着想,让孩子明白知道你是懂他的。

举个例子:天气转凉,很多孩子生病不爱吃药打针。多数家长会选择哄骗、吓唬等形式来让孩子吃药打针的。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可以用蔡老师的同理心法则。如:妈妈知道你有点担心这个要味道不好,但是妈妈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口就会把药吃掉的对吧。上面的语言,我先说出了孩子的顾虑。让孩子知道我明白他的意思,然后鼓励孩子用了正面的引导语言。虽然药是苦的,但我没有强化,这个“苦”, 而是说了“这个味道”。 没有加强的暗示,反而强化了你和勇敢这样的语言才适合孩子。

 

萌萌妈0703】:问个问题,我如果这样说,我家闺女就会马上对我 说,妈妈我不想勇敢。然后自己重新找出无数的理由不吃药。

【张老师】:我说的只是例子,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你可以说出孩子生病的不舒服的地方,让孩子认可,然后引导孩子明白只有吃药才不会这么不舒服,才会好。

 

萌萌妈0703】:比如,妈妈我不是不吃,我过一会再吃,拖延。再比如,妈妈,我不回吞这个药,会卡住。现在她真是不好弄。

【张老师】看吧,平时的不好的经验孩子已经开始害怕担心了,很多药片家长可以用水冲开,让孩子喝进去,然后吃块奶酪解苦味。这是同理心。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接着就要用到用到假设性的提问如果你吃了要,是不是会好啊 “如果不吃药会怎样呢”等。假设性的提问多数都是伴有“如果。。。那么就会。。。”“要是不。。。就会。。。”这是假设性提问。

 

 

刚才我已经把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法则都跟大家说了一下大概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大家都懂了吗?懂了没?如果懂了,我就讲使用方法,最后讲解决问题了 。

 

 

二、用途

同理心,多数用来安慰孩子,安抚情绪的时候会用到多一些。如:“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不开心,是因为……”。这样孩子反应不会那么大,不然就会想前面的一些家长说的,孩子死活不干,大哭大闹等情况出现。这是同理心的妙用。假设性提问,多数用在同理心的后面。当孩子情绪稳定时,提出假设性的提问引发孩子思考。另一个好处也是避免家长出现威胁性的语言。很多家长搞不定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命令式的语言或威胁的语言。如“再不听话就不要你”等等。如果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孩子会没有安全感。所以建议大家以后多使用假设性的提问,意识引发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去想问题。这对孩子以后发展大有好处,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学习上的能力都会有辅助提高的。假设性提问,可以形成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自我约束力的建议,所以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智颖0801:老师,我也拿这是她没有办法就说不要她 ,有时候要把她关在门外,她拉住我不的,这是前天她不吃饭我才这样做的,宝宝很乖的,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就是吃饭不好。可他舅舅说我太宠她了,请问老师我这样好呢?
怎样好呢

【张老师】知道吗,大人总是说些威胁性的话语,孩子会慢慢没有安全感,最直接的而表现就是不与人接触。以后千万不要再说这样话了,正面引导,你赶紧有空去本群共享,看一下我的上次大上次关于开放封闭式提问,和正面语言引导的内容去学习一下。

 

三、如何使用

生活中,孩子见难免有些磕碰,但孩子“打或被打”的经历一直让很多家长苦恼。

Lycoris radiata:张老师,我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大人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引导孩子能够站在大人的立场去做某件事

【张老师】:你这是换位思考了,与今天的内容有些区别。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孩子被别的孩子打过的举手。

当时孩子被打,大人指导了或是听说了,大家都是怎样做的呢?

肯定有这样说的“他再打你,你就打他,没事有妈妈呢”。 会不会?

示范班有个孩子总是被打,妈妈心疼不得了。那个妈妈在家训练孩子,那个妈妈是这样做的,“如果有人打你,你就跑,开始,有人打你了”孩子就开始跑,后来被打就知道跑,不知道求助和解决问题,被打了也不知道说出来。

所以首先,事情发生,大家要正面看待,就像前面一位家长说的一样,谁没有经历过挨打呢?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大人如何引导,如何让孩子从这次被打或打别人的事情上,吸取经验,保护自己有错就改

如果,双方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你就他回去那会怎样啊?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从每次以外的事件中,引导孩子逐渐成长,家长起到重要的角色。




利用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说明一下“孩子被打”

A:先去安抚孩子情绪,同理心。“妈妈明白你现在很难受,因为。。。。”抱住孩子别说了,静静等,等孩子不哭.

B.然后引导原谅,“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他只是想摸摸你,(或者他只是想跟你玩)但不小心碰到你了,你能原谅他吗?”我们不希望孩子心中有恨,希望可以淡化这件不愉快的事情

C然后你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那个打人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不管是不是都要这样说,保护孩子的内心

D最后,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感觉不对,及时跑到老师那里求助,或者大人那里求助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不是打回去。

E最后,妈妈去引导那个打人的孩子,“想想你这样做他(被打的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妈妈知道你这样做会怎样,老师看到你这样做会怎样?”“如果你不这样做,有话好好说会怎样?”“我知道你是想跟他(被打的孩子)一起玩的是吗?我们来玩拥抱的游戏吧”妈妈跟宝宝拥抱跟大人的孩子拥抱,两个孩子互相拥抱。最后就是都笑了,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注意的是】

1、打人的孩子,不是生来就爱打人,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引导。

2、对于打人的孩子,引导你语言,多以正面性,积极的语言,和假设性的反问“如果不这样,还可以怎样去解决这件事情?这样这样做会不会更好。”

3、被打的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本领。

4、就家长引导语言,尽量少说或不说“打”这个字。因为说多了,孩子就会记住“打”。

5、对孩子不对的行为不要一直提,就是做到淡化,就像我刚才引导两个孩子和好互相保护一样。

6、对于小孩子来讲,一定要学习的就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气除了可以双手叉腰,不开心可以撅嘴,好型可以说出来与人分享,拥抱等。

7、孩子被打,大人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会原谅和宽容,从小这样引导孩子,未来成长方向大不同。

8、威胁性的语言,如再打人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尽量换成提问的方式。

9、假设性提问适用于小班的孩子。

年龄太小的孩子不理解不懂,年龄太小的孩子只要转移注意力,哄一下,孩子难过哭出来就没事,很多孩子不哭憋在心里,反而不好。

 

 

现在请大家思考;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如何使用同理心和假设性来引导。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如何使用假设性和同理心引导。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何运用今日的知识点去引导孩子。大家乐意回去思考一下。周一中午我会跟大家一同探讨,如何用在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互动环节】

牛牛妈0608】我家孩子吃饭超级慢,为这个问题头痛死了

老师可以给孩子选择,你是想大口大口的吃完饭,然后就去玩你喜欢的积木呢?还是想慢慢的品尝妈妈做的美味的饭菜呢?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边吃边玩是不允许的哦,这是生活习惯了。

 

萌萌妈0703】:我家的也慢,再幼儿园都已经倒数了,还管比她更慢的。说别人,你快吃啊 。

【张老师】:很抽象的语言哦,孩子不理解什么是快点,快点对小孩子来讲很抽象的,可以鼓励引导,可以吃饭游戏:妈妈吃一口,宝宝吃一口全吃掉,比谁吃的最干净。

 

Q】:做作业慢,怎么引导呢?

【张老师】1、孩子不会,不懂不想做,只是当做任务完成,所以慢。2、被大人监视着心里不爽。3、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了,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规定计划好什么时候写作业,用多久时间,每天把写作业的时间记录下来贴在墙壁上,做成表格的样子,每天进步一点就成功了,做的好可以奖励一顿美味的大餐,或者一个香吻等,增加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及时鼓励表扬也是不可少的。.


Q:女儿希望我在旁边,做一题问一题。

【张老师】:学习缺少自主独立性,写完了可以陪着一同检查错误,养成好习惯,但写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是孩子独立去完成的,对孩子不利的事情,衡量了之后,坚持原则,才不会出错。


【叮当A0610深圳】:如果是3岁以下,监护人要离孩子一步远。有一位妈妈总结的,1岁一岁,2岁二步,3岁三步远。孩子3岁以下,是不具备自己处理矛盾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