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如何看待券商研报

(2011-05-11 23:00:11)
标签:

券商

调研报告

投资报告

如何使用

辩证

中国资本市场

股票

分类: 财经证券

    近期市场有关券商研报的数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博云新材“被高铁”,宝安石墨矿,宁波联合“被锑矿”,以及昨天深国商“涨租金”等等。这些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宝安石墨矿,几家券商与上市公司隔空对骂,互相指责对方撒谎,甚至中国证监会都极其罕见地给受骗投资者支招儿:告他们。

    面对混乱的券商研报现状,普通投资人该如何面对呢?

 

    我投资有十多年,然而接触券商研报的历史并不长。关于券商的研报,网络文字见了不少,但首次见到PDF格式的正规的券商研报,是在2005年10月11日。那是我的一位好友传给我的,一份招商证券张镭写于2005年8月18日的关于宝钛股份的深度报告,长达18页,至今我的电脑中还保存着这份报告。

    记得当初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绝没有想到能有人对一家上市公司,以及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甚至关于这家公司主业的全球概况,有如此专业和深刻的研究,简直堪称一篇优秀论文。就这一篇券商研报,奠定了我对此类投资报告的绝对信任,此后一段时间,我盲从地对一切券商研报唯马首是瞻,深信不疑,并以此来指导我的投资。

    后来这位友人提醒我,不要对这些研报过于盲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这些报告。

 

    随后的一两年,随着看到的此类报告越来越多,对照相关上市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及股价实际走势之后,我慢慢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例如招商证券的研报喜欢使用“强烈推荐”评级;各家券商普遍喜欢夸大宣传,有些宣传甚至完全不切实际;大部分的研报都是人云亦云的敷衍之作,滥竽充数居多,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深入研究的精品研报较少;个别研究员甚至涉嫌随意杜撰胡编乱造;几乎所有的券商研报给出的评级都应该降低一个档次看待;很多的研报都喜欢大量运用“估计、预计、预估、到××××年”等主观性较强的表述等等。

 

    知道了券商研报的这些潜规则和一般套路之后,我逐渐用一种较挑剔和严格的态度来看待研报。只看其中客观性的、讲述事实的部分,基本上忽略其主观推断性的内容;建立研究员档案,跟踪观察,例如各大券商专攻食品饮料的研究员,跟踪几期之后,筛选出靠谱的几个保留下来,对不靠谱的以后不再浪费时间看他们写的报告;所有投资评级均降一级看待;任何时候,券商研报都只是参考,而不是决定买卖操作的依据;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主见。

 

    顺便提一句,巴菲特和林奇等人好像都说过类似的话,即投资只需要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即可。我认为,这句话要看用在什么情景下,如果是对投资标的做深入细致研究的话,小学四年级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巴菲特同时也曾经说过,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财务报表),很显然,小学四年级水平并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从具体的投资标的研究的角度来说,大致看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必须的,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就能初步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尽量避免被券商研报忽悠,少上当。

    不过,像宝安石墨矿这样的高级骗术,真是防不胜防。

 

延伸阅读:

券商研报遭遇信用危机 利益链下五大乱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