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务指标的设定

(2011-03-21 21:20:19)
标签:

财务指标

设定

分析

方法

中国资本市场

股票

分类: 财经证券

    昨天发表关于茅台年报的点评文章后,一些朋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对一些财务分析指标的关注,今晚简单讲讲当初是怎样设置这些指标的,以便朋友们提出更好的建议,进一步优化这些指标。

 

    以“管理费用产量比”这个指标为例说明。

 

    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期间三费率”一般是必分析的硬指标,很少有公司能例外。以“三费”中的管理费用为例,主流的分析方法是选定“管理费用率”加以分析,管理费用率就是当期管理费用与当期主营收入之比。

    我在分析茅台管理费用时,也会用到这个指标,昨天的文章中,我多此一举地将专业术语“管理费用率”用非专业的“管理费用主营收入比”这样冗长的词语来描述,其目的是为了引出“主营收入”这个变量,然后用另外一个变量“产量”来替代,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财务指标“管理费用产量比”。

 

    为什么要用产量替代主营收入,这主要是因为贵州茅台主营收入自身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贵州茅台主营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茅台酒出厂价的提高”和“销量的增长”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

    近几年茅台基本上保持每年提高一次出厂价,假设出现这种情况:今年出厂价比去年提高20%,但销量、产量、成本等都保持不变,那么今年主营收入就会比去年提高20%,如果今年管理费用也比去年提高20%,则今年的“管理费用率”就会与去年持平,那么按照主流的观点,今年的管理费用保持平稳。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在产量、销量、成本都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费用提高20%这合理吗?也就是说,公司今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完全复制了去年的生产经营情况,从理论上来讲,管理费用应该保持不变才正常,即今年的“管理费用率”应该比去年下降16.67%才正常。如果今年的“管理费用率”与去年持平,说明今年管理费用毫无理由地增长了20%,出了问题。

   

    因此,在我看来,用“主营收入”做为考察管理费用的基准不太准确,如果改为产量,就会更合适一些,如果今年生产规模扩大了20%,也就是产量提高了20%,那么管理费用同步提高20%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贵州茅台来说,用“管理费用产量比”替代“管理费用率”来分析管理费用的控制情况,更准确更合适。

    当然,“产量”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因为茅台每年也会有少量的外购酒,部分外购酒也被公司有意算到“产量”里面去了,从理论上来讲,外购只会引起成本增加,而不会引起管理费用的“同步”增加。幸好外购酒占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顺便提一句,写这篇文章前看了几份机构今天出的茅台年报点评报告,发现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茅台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比较满意。他们都是用的主流的“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来分析的,然而我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这两项费用控制不容乐观。

 

    关于茅台管理费用的分析要结合产量来看的观点,早在2009年8月初,我与goldenfortune楚天舒的博客中探讨茅台时就曾提到过,现在只是整理出来正式发表。

 

    昨天文章中提到的其它几个指标就不再一一解释了,大同小异。我个人的观点是,对待不同类型的投资标的,也需按照其特点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

    欢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