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上海证券交易所十九岁生日快乐
在关前徘徊多日之后,本周大盘终于选择调头向下,60日均线和半年线近在咫尺,形势岌岌可危。造成这一走势的原因,最主要的恐怕就两个,一是楼市遭遇突发性政策风险,二是年底资金回笼资金面紧张。
先说说楼市政策。
本周大家关注最多的恐怕是政府高层最新的楼市政策了,接二连三的针对楼市的偏空政策有条不紊地推出,一环紧扣一环,像是一个非常缜密的系统工程,按照高层早已设定好的节奏,一一面世。下周下下周下个月是否还有相应的政策推出,谁也不敢轻易做出否定的回答。
日本鬼子上世纪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时时被人提起,警示国人。貌似因为房地产金融崩盘、货币升值而导致倭寇“消失的廿年”,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南岛房地产泡沫鼎盛时期,普通公寓楼可以买到一万多一平米,想想这可是十七八年前的事,那时一万元的购买力比现在可大多了。而当时海南岛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说还是相当落后的,房地产泡沫严重程度,可以想象。
十多年前我刚到海南岛时,站在龙昆路上满眼望去,看不到边的烂尾楼,以及一个个大水坑(只需挖个大坑表示要动工,开发商就可以卖楼了),这些都是泡沫破灭,资金撤走后留下的印迹,触目惊心。直到本世纪初铁面宰相离任前视察海南,指示要彻底消化和盘活烂尾楼,这些“半拉子”才开始有点起色。又过去了好几年,时至今日,烂尾楼的痕迹仍能在海南岛各市的市中心见到。
今年,特别是下半年,海口的楼市价格涨幅,据说全国第一。昨天刚去看了个楼盘,共三栋,其中一栋是烂尾楼改建的,另外两栋是新楼,户型感觉一般,周边环境也一般,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交通方便,轻轨也经过。今天刚刚开盘,开盘价远超我的预期,对比旁边去年开盘的小区,售价涨幅差不多有90%,让人后背发凉。
楼市已经疯狂,想必否认这一点的人不多;房价是否虚高,想必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房地产是否即将崩盘,可能持肯定观点的人暂时还是少数吧?到底该如何判断呢?
如果站在投资的角度来看,楼市和股市有一些相似之处。2007年“两会”开始之前,政府高层就开始放出风声,说中国资本市场存在泡沫。其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事件,是成思危(有人说他代表高层)抛出“泡沫论”,直接导致“2.27”暴跌(A50也是原因之一)。稍息之后,股市加速上涨,随后多次央行加息,提高准备金,股市仍上涨,在证监会多次风险警告无效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半夜鸡叫,“五卅惨案”血流成河。调整两个月后,股市再次加速上涨,最终于10月见顶。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上一轮牛市从2007年2月政府发出警告,3月4月相关调控政策开始陆续推出,到10月顶部正式形成,大约8个月时间。
这次的楼市泡沫,上个月也就是2009年11月,政府高层开始放出楼市泡沫风声并警告,12月开始推出政策,如果房价也需要8个月才能见顶的话,那么2010年7月左右,全国房价将迎来正真的拐点。
再回到中国资本市场,看看股市中房地产的风向标“招保万金”,其中政策敏感性最强的保利地产,在本轮行情中,率先于7月6日见顶,提前大盘约一个月见顶;招商地产、万科也于7月6日见顶,惊人的一致;唯一例外的金地集团,于7月28日见顶,也早于大盘。
招保万金先于大盘见顶,特别是“招保万”提前大盘一个月“同日”见顶,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这里面暗含的深意,值得大家仔细揣摩研究。
用了一大段文字讲述房地产,估计看的人都看烦了。然而,楼市和股市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让我们不得不对楼市的一举一动时刻留意,重点跟踪。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资金面。
上上周看中二财经节目,某券商首席分析师讲到今年年底的资金面情况时,高谈阔论,唾沫横飞,罗列出几大理由,证明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年底资金面相当宽松,不会出现往年年底资金吃紧的现象。我看到此处,不禁摇摇头,这年头,无论什么水平的人都能混个首席之类的角色,中国证券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就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呢?当时立马就换台了。
随便提一句,每年的资金回笼,一般发生在12月20日之前,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到期资金,结算日是12月20日,而不是12月31日。也就是说,到期必须结算的资金,已经在昨日周五收盘前(12月18日)离场,下周一(12月21日)开始,这些到期必须结算的资金的抛盘将大幅减少,资金面的紧张程度将有所缓解。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资金也是必须到期撤离的,但这些资金数量远小于上面说到的结算资金。新股发行造成的资金面紧张可以忽略。
今晚讲述了导致本周大盘下行的两个因素,其中重点讲述了楼市因素。搞清楚了这两个因素里面的关系,对我们下一步的股市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