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已附上解说)
(2009-10-10 21:55:49)
标签:
随笔和尚金刚经佛祖佛相健康 |
分类: 心理故事 |
金刚经故事一:
问题一:老和尚会夸奖谁?会责罚谁?
问题二:如果你是其中的和尚,你会选择怎么做?
问题三:在问题二中如果你选择了做法超度,有一天你同样遇到死人但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时间让你超度你会不会内心冲突?在问题二中如果你选择了跨过去,有一天你同样遇到死人,时间很空,你会不会去超度?你的内心会冲突吗?
金刚经故事二:
问题四:佛祖会责罚这个和尚还是庙里的住持?还是谁都不责罚?
问题五:解释你问题四的答案
请所有看此文的朋友留下你的答案(故事并非要让你们落什么圈套,而是解释心理学),一周后我会写下我的评述。
回答问题的要求:不评价,不解释,不质疑故事是否合理
-------------------------------------------------------------------------------
20091016
首先我要申明,所有人的答案都没所谓对和错,金刚经的这两则故事只问了问题一和问题四,问题一里给出的答案是老和尚谁都不夸奖,谁也不责罚。而问题四给出的答案是责罚了住持。
而我要在这里加上问题二、三、五则是为了能用心理学的内容把这个故事讲透,并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佛洛依德把我们人格结构区分出:本我(崇尚快乐的我),自我(符合社会规范的我)和超我(最高道德约束的我),括号里是为了说明这三个我。在金刚里的故事一里这个停下来做法的和尚(暂定为和尚A)他停下来做法,是因为他想到自己是和尚,和尚出家慈悲为怀,看到人死了做法超度天经地仪。那个跨过去的和尚(暂定为和尚B)直接跨过去,走了。和尚A和B分别行使了人格结构里的“超我”和“本我”,一个遵守了最高道德约束的要求,一个符合了崇尚快乐需要,这两个都没有问题,有人可能在这里要辩论说和尚的职责就是做法超度,其实不然,如果和尚的职责就是做法超度那么全国每天死那么多人他们为什么不一一去超度?其实他们做的是大法,每天颂经文就是在做超度。而一个出家的和尚,尤其是看破生死关的(比如说经历过辟谷,顿悟的)出家人不会再把“坐下来超度的型”看得那么重要,如果非要说坐在死者身边给其超度才算超度就是住了相(关于住相可以看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e1e130100f4xa.html),这不是佛家所推崇的。而和尚A和和尚B这么一次行为也只能说明这一次他们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不能做任何的比较,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别人没有造成伤害,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问题一和问题二怎么选都没有关系。
关键在于问题三,当环境发通过变化时,其实你怎么选也都没问题,问题在于你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后如果你内心没有矛盾,说明你的人格有足够的灵活,如果你的内心有矛盾,则说明还不够灵活,而不够灵活这一点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冲突。
那么故事一就说明了人格的灵活性,看到这里就更要把下面的内容看完,否则你就是断章取义,呵呵,请继续看
故事二的答案有人就不认同了,凭啥不惩罚那个把佛祖佛相劈了的那个人,而惩罚住持,住持啥也没做。劈佛相烧火的和尚(和尚C)冻得实在受不了把木头做的佛相劈了生火取暖是为了救自己的命,佛相仅仅是相而已,相重要还是命重要?在探究人的精神世界里,人类创造了很多的工具,佛法是我们东方人创造的工具(西方是精神分析),佛法的产生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然而促进的同时也制造了障碍,这个障碍就又来自于佛法本身,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佛法的发展,导致了很多人对佛法产生了兴趣,佛法成了被探索的对象,忘了人的心灵。佛法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死前意识到这一危险,所以他说:我没有传法,谁说我传了法,就是诽谤我,他这样说就是试图在毁灭他所制造的工具,让弟子们迷途知返。由此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和尚C做了他求生的本能,命是重要的,所以佛祖不会责罚他。
而住持就不同了,他的错就错在“无为”,所谓的住持就是来管理好佛堂的,这次因为寒冷有人劈了佛相,如果下次烧了佛堂,那么要住持干嘛呢?责罚住持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你不能完全没有原则,不能灵活过度,这个世界是有一个“界”的东西存在,就是你不能做什么。
回到生活中,假如你今天在路上看到一个要饭的给了钱,过几天又看到一个要饭的,没给钱;或者说你从来都不给要饭的钱,但有一天你看到一个要饭不象是装的就给了钱,这些全凭你当时的感觉。但如果因此你产生了焦虑、自责那就不应该了,这是你心中的那个老和尚对你自己的惩罚。再比如说你讨厌一个人可以采取不理会对方,有时候还骂对方几句,但你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不想让他进入你的视野就把这个人杀了,法律就是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界”---我只告诉你什么不能做。
结论一:人格的灵活和人的边界两个对立观点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不矛盾。所以对我们来说人格要灵活,是滑动的,在“边界”里随意的滑动,这样我们人就会减少很多的神经症,人生就会丰富很多,快乐很多。
结论二:重要的是我们不要伤害他人,这个“他人”包括我们自己
海音心理于20091016凌晨5点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