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坎情,下坎事

标签:
无声岁月 |
分类: 情溢小城 |
除了阴雨天,太阳总会如约而至的光顾这个北方小城,似乎对那里每天发生的故事甚是热心,生怕漏掉任何细节。小城不大,那城南的狗叫声,城北都听得一清二楚。如果赶巧一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可能在天黑前,就会被传遍全城。
游走在这块土地,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将南北隔断。在马路的某一丁字路口以北,地势逐渐走高,形成一条特别的上坡路,而在其马路的正南方,地势相对平坦。因此,附近的百姓形象的将地势较高的马路北面称为上坎,将马路南面称为下坎。
在上坎的腰部,住着一家四世同堂的王姓大户。熟悉这家的人,无不对其称贺:老的勤劳、简朴;少的大方、单纯。全家上下团结一心,很少看到内部的争斗。也有人说是老的‘手腕硬’,把众多儿女扳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如果有一天,老的不在了,和睦的景象便会烟消云散。话虽如此,但是老的毕竟身子骨还硬朗,儿女们时常送上的‘孝心’,无论是吃的、穿得、钞票还是金银,全都是大手笔,令左邻右舍的“孤老们”羡慕不已。
当左邻右舍还住着简陋的平房时,该王姓大户就拥有一座二层小楼。老辈们住在楼下,儿女们分别住在楼下和楼上。每天清晨,女儿们起得很早,按部就班的准备全楼的早餐。虽然是早餐,但内容十分丰富:粥、豆浆、油条、泡菜、饼和咸鱼等,单就那泡菜来说,就有四、五种。就餐用的大桌就摆放在老人的正房里,但是因为人多,吃饭时需要轮班。如果有赶时间的,就可以优先享用。虽然用餐的人不少,但场面井然有序。中午时,就餐的人相对少一些,因为有些子女可能忙得无暇回家吃午饭。可是到了晚上,那场面又轰轰烈烈起来,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盛着各种美味佳肴的盘子,层层叠叠的布满了整个桌子,扫上一眼,五颜六色,甚是好看。此情此景,令人不由的会想到“红楼”贾府里的才会出现的壮观场面。
如果有客人到来,主人便会热情的将最好的位置让给他们,无论其如何“反抗”,都是无效的表达。如果有远道而来的客人,饭桌上还会多出几道外卖,即当地特色的小炒,由附近的餐馆做好后,按时配送,到达餐桌上时还冒着热气。年轻的、年老的主人们总是忘不了向客人推荐他们认为是美味的,可口的。常常,碗里食物的高度不停的变幻,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但是,只有胃却是朝一个方向,在不停的膨胀着。
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女们渐渐长大了,各自有了“相好”的目标,择吉日办了好事。儿子“领”回了“女儿”,女儿们则被“送”出了家门。可是,各自的房间还是照旧保留着,甚至在吉日前被装饰一新,随时恭候女儿、女婿的光临。奇怪的是,刚冷清了几天,女儿携着女婿就回“巢穴”了,因为,他们舍不得这种气氛,实在是放不下这里的“奢华”。随后的场面又恢复了轰轰烈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只有大女儿没有再重新加入进来,虽然住得并不远。据说男的一方比较孤僻,时常对其拳脚相向,懂事的大女儿怕父母伤心,也怕兄妹们上门讨公道,而忍气吞声。几年的功夫,就完全没有了少女时的风韵,变得臃肿而憔悴,就在不久前,听说她病故了,走时留下了一双儿女, 儿子有些智障, 女儿却是虎头虎脑的。此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其老母茶饭不思,时常以泪洗面。剩下的儿女们整天不离左右,令其稍稍平静、好转了一些。
王家虽然儿女众多,但并没有一个考上大学。倒不是没钱供应,只是儿女们不好读书,偏好挣钱养家。因此,经商的经商,开车的开车,还有一些做了普通的职员。肯定的一点,那就是再普通的工作,也是兢兢业业,从不嫌弃。虽然如此,老人们却是非常羡慕街坊邻居家中出了“状元”的,常常对此赞不绝口,同时,又将自己那“没出息”的子女们逐个数落、贬低。待到孙子、孙女问世后,全家上下就将希望寄托在这新一代的身上了。
在下坎,住着一户被称为“疯子”的李家,说是李家,但也就只有这一条“光棍”。李疯子以捡垃圾为生,常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与之来往的人,少得可怜。偶尔与其能有交流的人,也是因为其“脏物”妨碍到了别人。他住的那间用黄土和碎砖胡乱堆砌成的窝,成了老鼠和蚊蝇的聚集地,打此地经过的人,总会下意识的用手捂住鼻孔,屏住呼吸后飞快的逃离现场。
没有人知道此人是为什么而疯的,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当李疯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总会让人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有一天,住在上坎的人,听到了从下坎方向传来阵阵狂笑声和随之而来的惨叫声。那叫声让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小孩子听到了,有的吓得哭叫,有得干脆躲进被子里。很快,消息传了过来,李疯子正在被人在街上殴打,那铁棍将其抽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疯子出来“游荡”了,以至于上坎的人认为他死了。可是,当人们已经忘了这回事后,李疯子又出现在了垃圾箱边,鼓鼓囊囊的袋子压在他那瘦骨嶙峋的肩上、忽而又滑至背上,疯子吃力的向上掂了掂,然后,慢慢的向前方挪去。此情此景,即让人喜悦,也让人揪心。
日夜更替。上坎、下坎的男女老少们就这样相安无事的享受着太平盛世,虽然偶尔也会你来我往,但也只是过节时的相互走访和问候。偶尔,也会有下坎的血脉兄弟因为琐事而怒气冲冲的往上跑,手里举着一把菜刀。可是没多久,就被一群壮小伙架着、哄着慢慢沿着路边往下走。那手中的刀还握得紧紧的,但刀面看上去是亮的、干净的。
多年以后,小城换了新颜,很多旧的建筑被拆除了,原地耸立起了座座新楼。那条连接上、下坎的路依旧在,只是往日的居民换了新面孔。王家仍旧在原地要了新楼的一幢,儿女们被井然有序的分配在上上、下下的空间里,虽然时空在变幻,但习惯依旧,热闹依旧。而下坎的变化更大,很多平房和小巷都被新楼埋没了,任凭你怎样回忆,也无法将其还原。
当然,那位李疯子更是不知去向,也没有人再去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