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在记忆中已经没有多大印象了,没有触景就难以生情了,就难以勾起儿时在碓房玩耍的乐趣了。
因为我的村庄较为特殊,是闻名全国的血吸虫区,除江西余干之外,全国第二个防治血吸虫病展览馆就建在我村(可惜已被全毁)。所以,国家对我村投入资金,是较早开始农田平整、沟渠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的村庄,也是较早有电、有广播(村里设广播已经十几二十年了)的村庄。村庄比附近几个乡镇都早拥有碾米机、拖拉机,因为全国各地来参观的人较多,村里道路平整。房屋全部用石灰粉刷,路边水渠整洁,绿树成荫,水碓房就是当时被拆掉改造成了良田,现在一点印记都没有了,只看到几个石磨被铺在小沟上作桥了。在当时是全县的样板村,很为自己是村里人自豪。
现在我的思维还很模糊,不知是当时自己年龄太小,还是听老人说起(应该是听老人说起),村里只有一个水碓房,在村庄对面的山脚下,是徐姓人士建的,负责全村人(当时整个村庄也就三百多人口)粮食、菜籽的碾磨。
水碓房是一间很大的矮瓦房,在房子中间安一个圆形的石槽。石槽上面用木头做架,装上四个一米多大的石磨,把要碾的稻谷放在石槽里,利用水的动力,推动石磨滚动,用石磨的重量把稻谷碾成米,没有水的时候,也可用牛或人推。有调皮的小孩,会爬到石磨的木架上,跟着石磨打圈圈。
碾槽里不能放太多的稻谷,放多了碾不干净,放少了会把米碾掉。碾米的人要随着石磨走,不停地用手翻动槽里的稻谷,碾一百斤稻谷要赢将近小半天时间,人很是辛苦。
这次到必姆古山,又看到了另一种水碓,与村里的水碓相比,要简单很多。它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槽中的糙米的皮。一担谷起码要用半天时间才能碓好。现在只有几个老人才会去碓谷了,年轻人都用机器碾了,全县也只有古山一个水碓在运转了,孤零零地在空旷的田野上,显得格外寂寥。
p1:水碓房

p2:水碓

p3

p4:谷扇

p5:另一个水碓房的外景

p6:这是圆型的水碓。可惜门没开,这是从破洞里偷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