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之记者版
(2009-06-16 00:38:06)
标签:
高考高考舞弊松原中国青年报杂谈 |
分类: 新闻没有故事 |
人物(根据出场顺序排列):
记者A: 王俊秀(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B:张国(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C:王立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第一场
6月5日下午,记者A接到一份匿名举报信,于是叫了B一起深入前线探察情况。
6月6日,二人到达目的地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市区,一路到了县里。不料,举报人突然失踪,电话停机,线索中断。按照举报信中提到的线索找到某宾馆,结果发现停业。
A只好通过某报记者联系到另一线人,与其在某地接头,了解大致情况并拿到相关证据材料。A在离考点较近的宾馆住下。饭后去各考点摸底,看到墙上贴着各种售卖作弊器材和答案的小广告,于是撕了两张。
B到了县里,扮成学生混进校园打听情况,收获重要情报:两名老师出售作弊器材被抓获,还打听到一个高考移民***。这位女生看B英俊潇洒,举止不凡,与B相谈甚欢,对B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对B提出看其身份证的要求都满口答应。B于是详细掌握了这名女生的情况:她有两个身份证,半年钱刚从某地到了扶余,她父帮她办了这里的户籍,但她连身份证上所写的地址在哪里都不知道。
B暗喜,为了潜伏任务,他只能辜负这名开朗女生的信任了。
第二场
6月7日一早,A按照小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第一个呼叫转移,第二个打通了,但说不知道答案的事,打错了。正纳闷时,电话回过来了,问是不是想要答案,问A在哪里,A说在松原。7:45左右,A给他打过去,说刚才说话不方便。对方说松原买的挺多的。告诉A全套答案一万五,单科数学六千,保证单科130分以上,需要配合器材使用,问A有没有器材。A佯装给一个亲戚买,器材家属已经在联系购买了。他说让A上QQ,把帐号告诉A,把钱打过去就给A答案。
此时距离考试只有一个小时了,要不要阻止?唯一的办法就是报案。如果以普通公民身份报案,很难引起重视,只能以记者身份,但这就意味着身份暴露,很难再进行暗访。
A随即跟编辑部上线汇报此事,上线认为应该报案。10点左右,上线亲自向省教育厅和招生办报了案。中午12点左右,A随民警到了松原市公安局宁江第一分局。
A给他们出示了举报人发给报社的传真,并介绍了卖答案的情况,提出希望公安配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于是,A在公安局的电脑上打开QQ,和原来联系过的卖答案的人在QQ上交流,说打款的事,但他此时不再提此事,说弄错了。当着公安3位民警的面,A再次按照对方拨过来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再次说打款的事,没想到对方早有准备,跟A说:你叫A吧,是中国青年报的。你找我什么事?
A听得出来,他就是A早上联系的人,他怎么突然叫出了A的名字和单位?而且显得对一切了如指掌。那一刻,A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A当场向民警提出质疑,A在举报之前从未向任何人说起A的名字和单位。公安表示一定会认真调查此事,让A作了笔录。一位民警告诉A,这些人很有手段,也许他们购买了一套器材,可以监听到你的所有通话和短信内容。
A于是感觉到,在没弄清楚是谁透露自己身份之前,自己通话和短信都不再安全。于是给B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处境,让他自己开展工作,不要轻易与A联系。B立即明白,在电话里大声说:我在北京!(这句似乎是败笔,只有不某处的人才强调自己在某处。)
此时,B正在扶余考场进行暗访。他伪装成大学生,从山东来,叔叔闯关东到了东北,堂弟今年高考,回来照顾一下,交流一下经验。他大学生的身份没有引起怀疑,很多家长还很感兴趣地跟他聊天,他帮助他们分析如何填志愿,获得考生家长信任,因此获取很多重要信息,那些买场的家长把买场的经过详细透露给了B。
晚上,A“盛情难却”,应邀与宣传部官员一起吃饭。席间,官员说了很多关于往年高考及保送生的情况,A于是一一记下。(为了完成潜伏任务,A不得不辜负他们的信任,将他们叮嘱不能见报的内容写到了稿子里。)
B似乎不太放心A的处境,找了个未知电话又给A打电话,A敷衍几句挂掉。深夜,B又打来,电话里说:你能听出我是谁吧。A一笑,说知道。B又问你现在安全吗?A只好回应了几句。挂掉电话后,A担心B又要老打电话,担心他那条线暴露,想来想去,给他发了条短信:我明天自己出去转转,你别老是不放心,动不动打电话来问这问那的,烦死了!我后天就回去了。
B似乎明白了A的用意,回了条短信:好,那我明天带孩子去看电影。你从吉林寄来的松子收到了!
A看后忍不住大笑,但稍感宽慰,理解了最后一句的意思是A发送的情报B已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