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中心市区,英国的路上真个是人少车多,所以行人横穿街道都是自己按红绿灯“命令”车停的。这可不是人家不先进,而是管理的高效,想想要是也用自动的交通信号灯,过个几分钟车流不得不停下等空气,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啊!
住在风景优美又僻静的别墅区,连信号灯都不需要了,仅在某些特定范围设置些指示牌,如“步行路”、“私密区”等。树林间、草坪上,常见牵着狗的散步者悠然自得、骑马族缓缓路过,数量都很稀少,但人们都自觉地遵行各自该走的路,碰到了就友好地微笑点头或互致问候。我们出行旅游或探访亲友,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
先生工作用车是个英产的越野车,不过车龄有些老了,耗油量也大,据说是某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攻击对象之一。所以一般工作之外的时间,先生不大用它。去超市购物,偶尔用它拉拉东西。最远的一次是开着去看望先生的父母,来回四个小时。这车有时会出点状况,闹别扭不走了。有一次开着去参加个音乐会,回来先生发现某发动装置没电了,当时下起了雨,越下越大,先生很紧张,怕晚上回不了家受罪。我倒无所谓,说大不了在车里听雨也很浪漫啊。不过先生是个行动派,立刻冒雨去路口那边找帮助去了。一会儿就有一辆白色的大车开了过来停下,先生下车跑来跟我说司机要帮我们充电。那司机也是个帅小伙儿,拖着个挺重的东西跟着先生到我们车后,过了好一阵儿,先生送他登上车,他招手并朝我点头微笑倒过车走了。然后先生回到驾驶室,却沮丧地说,由于型号不配,这次帮助没成功。他担心呆在车里,空调开不了,雨夜降温会着凉的。关键时刻,还是我联想能力强,记得那个做环保监测的弗瑞德的车也很大,印象里热情和气,又住一个区,是不是可以帮忙把车拖回?先生说恐怕人家下班后去过酒吧了,就不能开车过来了。我说试试嘛,也可能今天没去啊。先生就打了电话,是弗瑞德的妻子接的,说还没回来,等回来告诉他回信儿。熬过十几分钟,先生手机响了,是弗瑞德说马上过来。又等了约半小时,就到了,调好位置,把我们的车挂在后面,我们坐在弗瑞德的车里,顺利回家了。英国也有活雷峰!史传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长、名流绅士们都把求生的机会让给老弱妇孺,从容就死,看来这助人为乐的优雅风度至今犹在。
有些正式高档的场合,先生的老板会主动出借给宝马用。象一年一度的爱斯哥特赛马会,老板夫妇就劝说先生用他们的车去,很是热心。圣诞大餐聚会,还是他们的管家开着八人座的大轿去的。当然,除了工作所需,先生每次都是自己加油的,绝无“揩油”行为。
伦敦很大,值得观赏的东西实在太多,国外的朋友来访,我们就会选择坐地铁带他们逛,很便捷。从我们住的地方还要坐一段火车,火车上人很少,总是座位比人多。再到伦敦地铁站,地铁票是通票,一个卡,在自动的出入口投进机器一端,人过去再拿出机器另一端冒出的卡,下一站再用,可以用一天。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中心地段的墙壁上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壁画”,虽说是涂鸦之作,可也不乏艺术趣味,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地铁上有的路段人会很多,但从来没见过拥抢,各种肤色、打扮的乘客都是安安静静的。
若是只有我们俩去伦敦市区,先生大多骑摩托带我去。这辆摩托是他的宝贝,五千英镑买的,之后又添些配备,都有七千英镑了。出入伦敦市区的路总是密密麻麻的车队,市区里更是难测什么时候就堵了。这摩托就总能见缝插针地远远抛掉四个轮子的机器,而且停车免费。在高速上也免过路费,去威尔士旅游,车程七小时,一路上风驰电掣般,每路过一个关口,安检员都会冲我们微笑,摆手放行,而那些四轮汽车都要乖乖排着长队等过关。在英国骑坐摩托,必须穿戴防护服,开始我觉得挺麻烦的,难免敷衍。每次先生都要严格检查,看看领子、头盔束带收好没有。而我有时在旅途中居然能睡着还做梦,每到这时先生会减慢速度拍拍我的膝盖,往上拉拉我的手,直到我的胳膊再次抱紧他的腰,并大声回答他OK,才又快速前进。
在高速公路上欣赏各式各样的汽车也很养眼。货运车都是封闭的箱式,喜欢看车厢上面的公司标志,有些很好的设计。靓丽的敞蓬跑车最有明星派头,温馨的房车顶上有放行李箱的、有放自行车的,而最多的还是微型车。因为小车省油,越来越受英国车民欢迎。我第一次见的那种一边只有一个车门,坐后面得先把司机座儿按趴下才能进的车,就是劳瑞新买的车。我在看车景,我们也成了车窗外的风景,尤其是小朋友们,很热烈地招手,贴在玻璃上的小脸儿很兴奋的神情。最有趣的是遇到同为摩托骑士的,头盔里微笑的眼神,礼貌地点下头,互伸大拇指称赞一下。很喜欢看那些各种款式的摩托服,非常酷帅。有的摩托车速度极快,只听得“嗡”一声就超过去,如飞一般迅然不见踪影。我怂恿先生也试试那个速度,他说那个速度是非法的。
我制造了一起“非法速度”。是从伦敦市区回家,已经进了园区大门,我还昏昏欲睡的。先生下了车,让我坐到前面,他要坐在后面,把着教我开一段儿。我挺高兴的,困意消散了一点儿,两手握住车把转动,等他上车。谁知车一下子飞出去,只听得先生大叫我的名字,车撞到一棵树上,滑下草坡,我又飞出去,骨碌起来,那一瞬又似乎很久,最后停下时觉得头痛极了,舌头也疼,好象磕出来了。先生已到跟前,问我怎样……那次我们都没什么事儿,因为都有防护服。我有些青紫擦碰,左眼正好在双眼皮上线被头盔压住,有些红肿,眼睛放大了好些,一个多星期就好了。先生因试图拉住摩托后架,肩臂肌肉拉伤,个把月才好。对别人叙述这件事故时,他总是不忘夸赞我那条左眼线是胜过化妆的最美眼线。付出代价的是摩托,那么一磕,修修又花一千英镑。要知道,泰米买的二手轿车也才八百英镑呢。
我才知道摩托车把转动就是发动了,按下把上的按纽就停了。谁让咱从没骑过摩托哩。这下我也相信这摩托防护服和头盔真是必要的。英国交通法规非常严格,不系安全带就罚款高达3000英镑,有位老太太考驾照用了几十年才过关,成为史上年龄最大通过测试者,成为世界新闻。
幸亏我们是在庄园里,没有别人、地方又宽阔,不算真的交通事故。不过要不是在庄园里,先生也不会让我试车的。有的时候看似安全的地方也会有危险的。
在公路上,我们亲眼目睹过几起真正的事故。一次在高速上一辆轿车燃着大火,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孩子,正在附近等待救援。还有几次是前方有撞车的,消防车救护车都是很迅速到达,所有的车听到救援车发出的信号,都会早早让出右侧通道。救援专用车道更是从不会被非救援车占用的。
其实英国大多公路并不宽阔,很多地方车多路窄,可是由于交通管理井井有条,一般公路都可以时速100公里行驶。我见过的最低限速标志是70公里。
我们有两辆变速自行车,只骑过一次。是经贯穿公园的专用自行车道去沃特福德。我觉得骑车是个运动,而我是个不太爱运动的人。英国政府大力鼓励人们骑自行车、摩托车,这样会减轻交通压力,又节省能源。这和中国很多地方禁止摩托通行、城市里自行车道越来越受排挤的情况恰恰相反。为了庆祝下届奥运会申办成功,伦敦专门举办了全民骑自行车的活动。先生有个朋友是家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例行的年度筹款活动是志愿者们骑自行车从伦敦到巴黎往返!
政府在交通设施上的投入体现了实用简约的原则。我特别欣赏英国的路灯,并不特别明亮,但是足够有效,很多是用特殊的感光材料做的,靠车灯反射发光。公路地面上也是在足够远的距离才会设置路标灯。即使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到了晚上,也是夜色阑珊。灯只要不坏,就不会换。不象国内很多城市街道坑坑洼洼总不见修,却大搞“灯光工程”拼形象,有的几个月就换一批,甚至每换一届有关领导,全市的路灯就恨不得都换一遍。
我们还有个划艇,放在仓库里,从没用过,不过它承载了我们泛舟的心情,也是有意义的。象我以前自己总爱买些野营用品,虽然不曾派上用场,看到它们也会心情愉快。
行走英国,最令我感到愉快的是真正的“女士优先”。英国男士总是会为女士开门,请女士先走,让女士先坐。有次在圣.奥尔本过路口时,还没走到地方按灯,那打头儿的车就停下来,司机摇下车窗,探出头,手平伸,再三地做了优雅的请走的手势,我也就先过了,回头见那司机大大的笑容,似乎比我还高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