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2011-05-12 16:17:10)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研手记 |
最近听了两节四年级数学课,授课的内容都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下面是两位老师在讲授“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时的做法:
教师A:
师(情境创设):一位老大爷去银行取钱,和银行工作人员争吵起来。原来老大爷卡上打着税后利息是9.547元,可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他9.5元,大爷觉着不合理,你能评判一下吗?
生:是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分,第三位是7,向前一位进1,所以应该给9.55元。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和求整数的近似数一样,用“四舍五入”法。
师: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做下面的练习:
|
|
保留整数 |
保留一位小数 |
保留两位小数 |
|
1.463 |
|
|
|
|
0.906 |
|
|
|
|
9.987 |
|
|
|
|
10.095 |
|
|
|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将9.987保留一位小数是9.9,对吗?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生: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看小数的百分位,而百分为上是8,大于5,应该向前一位进1,而前一位正好是9,9加1是10,再向个位进1,结果就是10.0.
……
教师B:
师(情境创设):一位老大爷去银行取钱,和银行工作人员争吵起来。原来老大爷卡上打着税后利息是9.547元,可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他9.5元,大爷觉着不合理,你能评判一下吗?
生:是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分,所以应该给9.55元。
师:9.547保留两位小数,应该看哪一位?
生:看千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大于4就向前一位进1,如果小于或等于4就舍去。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呢?
生:那就看百分位?
师:如果保留到整数呢?
生:看十分位?
师:好!那我们来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题同上:生做练习——交流答案)
师:同学们学习得非常认真,没有错误!
……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可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我想最关键的应该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思考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学生思想的独立。就“求小数近似数”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通过看例子,能够一步一步的理解“保留整数时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时看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时看千分位”这一方法,并找到“怎样进位”的规律。而教师B通过一步一步的讲解,基本上是在告诉学生“你要这样做”,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尽管是理解了,但这是“被理解”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于教师而言,考虑更多的是担心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可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与学生而言意味着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形成的学习模式就如“嗷嗷待哺的小鸟”等待着食物,不会思考,等遇到有别于课本上的难题时就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思考结题的办法了。而教师A则采用了另一种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探究“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是在主动获取知识,即便是失败,也总能在失败中找到原因,避免今后再次失败。
给学生“创造”犯错误的机会
“同学们学习得非常认真,没有错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总结了课堂上的学生表现。从表面上看,学生是掌握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这仍旧是建立在“被理解”基础上的“被成功”。这及类似于“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口号,学生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教师A在这一点上做得就比较科学,他让学生自己看例子,探究、总结其中的方法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自主练习,然后在联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错误,继而分析错误:为什么出错?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学生在经历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后,对于方法掌握得会更牢固。对于没有犯错误的同学而言,也会因此而加深理解。我们一直都在说“要把错误当做课堂的教学资源”,可是,当教师连“犯错误”的机会就给学生剥夺了的时候,那部分“意外的资源”到哪儿去寻找?其实,学生发现错误改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巨大财富。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错误,才能根据错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使教学效益更高。
教师B担心学生出错,所以一直“扶着”学生学习,他所期待的是“学生没有错误”;而教师A的思路正好相反,他放给学生,期待着学生犯错,这样他就明确了指导的重点。这不是单纯的教学设计的问题,关键还是教师的理念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