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五──清明
(2025-04-04 05:43:38)
标签:
杂谈 |
2025年清明节有感2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首凄美的《清明》道出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的清明节落在了4月4日,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初七,言下之意,今天就是清明节了。
在我国,祭拜先祖被视为一种庄重的传统仪式,而祭祖的四个主要节日包括:除夕、中元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
“除夕”是指农历的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这在民间通常被称作“请家堂”。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民间亦有“地门开”的说法。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祭祖”的传统活动,被称为“重阳节”。除了这些,清明节也是一个对祭祖至关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也被称作祭拜祖先的节日。清明不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也是四大祭祖庆典的开始。
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习俗。其大意是清明节祭祖要提前,寒衣节祭祖要推迟。显然,按传统,清明节上坟要早,所以很多有关清明祭祖的规矩都要提前了解清楚,别因为无知犯了忌讳。
听身边的老人说:“今年清明不一般,60年不遇,4人不上坟,”指哪4人?赶紧来看看吧!
2025年的清明节有何不一般?为何说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不遇”的清明节?
今年是“乙巳蛇年”的清明节。乙巳蛇年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来定义的。“干支纪法”是由“天干”与“地支”两部分构成的。天干的分类涵盖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地支的分类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每年都是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结合形成的,这使得它能够组合出6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如此循环往复。
乙巳蛇年发生在2025年,其中天干与“乙”相对应,地支与“巳”相对应,而“巳”代表的生肖是蛇,这也是2025年被命名为乙巳蛇年的原因。到了乙巳蛇年的清明节,我们需要等待长达60年的时间。
今年是“双春”年的清明节。“双春”年的特点是一年中会有两次立春节,这主要是由于农历与公历在历法上的不同所导致的。
2025年蛇年被称为“双春”年,第一个立春的日期定在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而第二个立春则是2026年2月4日(农历腊月十七)。根据民间传说,“双”字具有重复的含义,因此也有“双春年不结婚”的民间说法。
在“双春”年的清明节,人们常说“不立碑、不迁坟”,有些地方甚至有“双春年不上坟”的说法,这些都是为了避免“犯重”。
今年是闰年的清明节。这一年被称为农历的乙巳蛇年,总共有384天,因此被称为闰月年。
闰月在农历里是一种特定的天文现象。鉴于阴历与阳历的天数有所不同,农历每两到三年都会增添一个闰月,以缩小这一时间间隔。关于闰月是在哪个月份出现的,这与节气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被认为是前月的闰月。根据这种计算方式,乙巳蛇年被定义为“闰六月”,但闰六月实际上并不常见。
显而易见,乙巳蛇年不仅是一个“双春”年,同时也是一个闰年,这使得今年的清明节显得与众不同。
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一遇的,因此老人特别提醒说:今年清明节有四个人不应该去扫墓,是指哪四个人?
一、年过70岁的老人不上坟
清明节扫墓是对祖先“思时之敬”的一种表达,但在民间也流传着“年过七十不上坟,年过八十不吊孝”的习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常言道,七十岁的人生在古代是相当罕见的。”尽管现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但必须承认,到了这个年纪仍然不甘心老去是非常不可取的。到了七十岁,许多老年人的腿和脚也似乎不再那么听话。扫墓是一项消耗大量体力的活动,特别是当墓地位于偏僻的山区并且道路崎岖时,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变得更加易受伤,面对熟悉的人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悲伤,泪如雨下。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冲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从这个角度看,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不适宜去扫墓,他们可以选择在家里安静地待着,以此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悼之情。
二、年龄12岁以下的孩子不上坟
根据当地的民间传统,12岁以下的儿童是不被允许去扫墓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由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扫墓和祭祀仪式的礼节了解不足,因此更容易因为缺乏知识而犯下错误。
其次,孩子们通常都是淘气和不守规矩的,在扫墓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大声喧哗、大笑并大声哭泣、践踏墓地或偷吃祭品,这些都是对祖先的不敬之举。
其三,多数墓地位于偏远的郊区,由于风力强劲和环境寒冷,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扰。
在清明节这一天,对于那些不能亲自去扫墓的孩子们,长辈们应该与他们分享先辈们为家庭所做的贡献,这样孩子们从小就会对逝去的亲人产生一种敬畏和感激的情感。
三、孕妇不上坟
清明节的扫墓仪式需要身体和情感的双重支持,因此,民间制定了一系列的禁令和规定,旨在维护参与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由于孕妇的体质相对较弱,她们需要得到适当的休息,同时也要避免情感的不稳定和过度的劳累。在扫墓的过程中,由于道路的颠簸、交通的疲惫、过度的疲劳以及频繁的哭泣,孕妇的身体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最好重视身体健康,避免前往扫墓。
如果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对她们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家庭成员可以考虑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他们的哀悼之情,例如让她们适当地参与准备扫墓所需的物品,并邀请亲戚代替她们进行祭拜或遥祭,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怀念之情。
四、女婿不上坟
《新唐书·归鹘传上》:“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可见,女婿半个儿;但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中,民间流传着“女婿不去妻家坟”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存在,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血统和遗产的高度重视。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女婿是“外姓人”,如果女婿为已故的岳父母扫墓,那就意味着娘家已经没有后代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女婿不去扫墓的传统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关于女婿是否去扫墓的决定则是基于女儿的家庭习惯。如果一个家庭展现出开放的心态,女婿参与祭祀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女儿的家庭更为传统,那么女婿也可以留在家里,帮助照看老人或孩子,这同样体现了他的孝心。
总结:今年清明的确不一般,老人说的:“这个清明节是60年不遇,所以4人不上坟”,指哪4人,您都了解了吗?您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