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人老做三事,子孙不上门”这句俗语1
(2024-12-22 16:27:21)
标签:
杂谈 |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孝道与家庭伦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强调了尊敬长辈、关爱家庭的价值观。而在传统智慧中,“人老做三事,子孙不上门”这一俗语,既是对老年人行为的警醒,也是对和谐家庭关系维护的一种提醒。这句俗语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老年生活的态度和期待,意在告诫老年人应避免某些行为,以免影响家庭和睦与后代的敬爱。那么,这“三事”具体指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深意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人老做三事,子孙不上门”这句俗语。
儿孙绕膝,尽享天伦,这一派和乐融融的幸福景象,是很多老年人心中的期盼。
人过六十开始迈入老年生活,过了半辈子,经历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但是因为心境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幸福程度也不同。
有的老人过得顺风顺水,每天喜笑颜开;有的老人则是家宅不安,每日都在无休止的矛盾中度过。究其原因,是自己的心态和处事方式出了问题。
古人云,闻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能做到这三点,便称得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人到老年,如果不想讨人嫌,就不要在这3件事上纠缠不休。
一、聊聊“人到老年,少管闲事”
人老了,不管年轻的时候是如何的威风凛凛,一切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候要“难得糊涂”,有些事心里清楚,嘴上不要多说。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每个人,哪怕是子女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有时候你一句无心的话,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别人得罪了,你认为你是为了他好,其实他未必领情,反而对你说的话而心生芥蒂。
二、聊聊“老人不偏心,儿女才和睦”
在子女比较多的家庭,父母偏心已经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有些人认为,十个手指头尚且长短不齐,父母怎么可能做到不偏心,何况孩子的性格也各有不同,肯定有的招人待见,有的横竖看不顺眼。
但是身为父母,无论是生了几个孩子,既然已经选择生下了他,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都要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如果是厚此薄彼,看有的孩子顺眼就偏袒他,看有的孩子不顺眼就冷落他,只会让受冷落的一方心寒。而父母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产生隔阂,情形严重的还会反目成仇,最后谁都不愿尽孝。
如果想要家庭和睦,父母就要一碗水端平,对待子女做到不偏不倚,才是明智之举。
三、聊聊“停止抱怨,不搬弄是非”
不得不说有的老人很固执,控制欲太强,认为自己的话就是真理,老伴儿或子女必须得听他的,如果敢反驳就会闹得家宅不宁。
还有的老人特别爱抱怨,喜欢搬弄是非,有的父母会拿自己子女的另一半和别人对比,喜欢捧高踩低,看不起儿媳或女婿,总是说谁谁谁多有本事,看看自己儿子或女儿的另一半,总是一脸嫌弃,甚至有的老人还会给自己的子女洗脑,挑拨子女和另一半的感情,最后搞得孩子妻离子散。
还有的老人特别会折磨自己的子女,明明孩子很孝顺,自己省吃俭用把好的都给老人,结果老人还是不满足,逢人便说子女不孝顺、虐待自己、不给自己饭吃,弄得子女臭名昭著,都没法出门见人。
写在最后
“人老做三事,子孙不上门”,身为长辈当迈入老年生活后,此时最重要的是守好自己的小家,享受子孙满堂的幸福时光,而不是倚老卖老,认为子女孝顺自己是应该的。
人老了,如果不想讨人嫌,首先要做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的作妖,而把爱你的人推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