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这句俗语
(2024-11-10 14:18:18)
标签:
杂谈 |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其成语文化和俗语文化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相结合,里面蕴含了很多的智慧和学问,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句俗语叫做“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长短指什么?今天,我就再跟大家聊聊“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这句俗语。
一、聊聊“人怕三长两短”
“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这句俗语的前半句“人怕三长两短”,这个“三长两短”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清楚为什么叫“三长两短”,实际上,我们通常用“三长两短”这个词来表达“发生意外惨遭横死的”的意思。这里面有何典故呢?这就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了,有些“词”你单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的。其实“三长两短”大概有二种解释。
1、解释和棺材有关:
我们都知道棺材是由六块木板组成的。棺盖为天,棺底为地,左右两块棺材板儿为日月,这四块板子是长度差不多的长方形木板。而死人头顶那块板和脚下那块板叫做“彩头”和“彩尾”,这两块板,就要短很多很多了。
好了,这下我们总算搞清楚棺材的构造了!那么重点来了,棺材的六块板实际为四长二短!在中国古代有个传统习俗,如果客死异乡人,在他的尸体没有运回家乡埋葬之前是绝对不能封上棺盖的,这就变成了三块长板,两块短板——“三长两短”。
所以在古代但凡看到没有封上棺盖“三长两短”的情况,就知道这家一旦有人客死异乡了,正在等尸体运回来。如果是湘西的话便可以想象,“赶尸队伍”正星夜兼程送尸体回来呢! 咱们古人比较委婉含蓄,不愿意自己说自家死人了,更不愿意说死了连尸体都还没回家安葬,这简直是丢人啊。于是就用“三长两短”来指代这种情况。这样既保全了颜面又交待了清楚了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跟棺材有关。因为中国古代的木匠活都不用钉子的,连接处全是榫卯搞定,大至修房屋,小至小家具,都用榫卯。棺材当然也是用榫卯,但为了增加棺材的牢固性往往还得用皮条捆住棺材。捆棺材也是有讲究的,皮带在棺材的短板上绕两圈,长板上绕三圈,于是被称为“三长两短”。 你看,同样的“三长两短”,同样跟棺材有关,说法又完全变了。真是博大精深!“三长两短”——这个平时我们脱口而出的成语,没想到竟然跟棺材有那么千丝万缕的联系,知道真相后不禁汗毛倒竖了一下啊。
2、解释和铸剑有关:
话说春秋战国时代,铸剑大师欧冶子铸过三把长剑(纯钩、巨阙、)和两把短剑(胜邪、鱼肠),锋利非凡,由于战国乱世,诸候纷争,剑常用作行刺诸候王僚之武器,所以“三长两短”常成为意外与灾祸的代名词。
“三长两短”真是标准的诅咒人的语句,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口头规矩”很多已经被人们淡忘了。
二、聊聊“香怕两短一长”
“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这句俗语的后半句“香怕两短一长”,为什么“香怕两短一长”?最早的上香和道家有极大关系,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所谓的要烧三炷香,就是“一炷”敬天,“一炷”敬地,“一炷”敬万物。后来尽管人们对“三炷香”有了新的解读,但是离不开道家上香。
所以,古人上香也有用香长短测吉凶的意思。而“两短一长”便是不祥之兆。所谓的“两短一长”指的就是香燃烧的长短,意思是左边和中间的香燃烧较多,剩下的比较短,而最右边的那支香燃烧较慢,所以剩下的就比较长,这样就形成了“两短一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香”。
前后两句,虽然带了些迷信思想,却也是被老人家代代相传,因为其中包含的智慧,被老人家视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才一代代传了下来。一句简单的俗语,居然隐藏着大智慧,可见古人的伟大之处。如今人们大多衣食无忧,也渐渐明白美好的愿望只有靠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烧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