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2

(2024-08-30 07:53:56)
标签:

杂谈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农村里面,会流传很多城市里面人不是那么理解的俗语,有很多都是挺有道理的。比如今天要分享的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啥意思?说的有道理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

“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看似粗陋,但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观察比较仔细的人,你会发现,这番话其实透露着为人处世的教育意义。

一条鱼刚刚出水的时候可能还是活蹦乱跳的,但时间一长,鱼就会变得腥臭无比。一个人到别家做客,一两天并无大碍,但是住的时间久了,主人家多多少少也会对你生厌。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分寸感,做任何事太过,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后果。

所谓的“把握分寸”,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一种人的“高情商”的表现,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嗅觉和尊重。当你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保持分寸感时,那么你就已经掌握了人性,成为真正的处世高手了!

一、分寸感,是高教养的表现

《菜根谭》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无论你所面对的对象是何人,所处何地,把握分寸感实在太重要了,它是一个人素养涵养的综合表现,同时也决定了你在现实中的受欢迎程度。

把握分寸感是决定个人教养的关键,想要做到这种程度,无非四点要求,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对别人的事情不过多操心,对别人的利益不过多涉及,对别人的是非不过多评价,调控好自己与他人之间最安全的距离。

别人遇到了事情,我们可以适时帮忙,但不能将自己全盘代入到对方的角色中去,更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扰对方的决策;别人遇到好事,你可以随喜同乐,但不能为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就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誓要将竞争对手赶尽杀绝,独自占据那些本不该属于你的东西;别人犯了错,自己可以去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整件事情的发展、经过,但是不能肆意评价对方的是非善恶,更不可以捏造是非,去损害他人的名利声誉。

学会用最妥善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的问题,这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你的言谈举止给别人留有退路,那么被你体谅的人自然就会对你心生感激,反过来尊重你。

同时,给别人留有后路,其实最大的收益人还得是你自己。因为你给别人留有后路的同时,也就相当于是再给自己预留了余地。

有了分寸感的加持,大家会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你不会因为一些过失之举得罪了别人,不会因为逾越自己的本分,去触碰他人的底线。

把彼此的距离调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位置,让别人感觉舒服同时又不失体面,亲密又不疏远。如此一来,彼此的关系才能越发柔和融洽。

你有分寸感的举止和自身的大格局,方能更加美化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把握分寸感是一个人处世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高教养的体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

二、把握分寸感,是增进感情的有效手段

现实中许多人都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那就是觉得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只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才能算是关系好;所以我们总能看见,生活中两个关系好的朋友永远是形影不离的,都恨不得把自己揉进对方的身体一样。

然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从来都不是过分的“亲近熟识”。事实恰恰相反,过分的“亲近熟识”,不仅不会增进彼此的感情,甚至还会在两人之间酝酿更大的危机。

两个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感可言,那么双方在接人待物的态度上就会变得格外随便。一旦随便,分寸感、敬畏感就会渐渐消失。时间一久,双方在过分随意的相处方式下,就容易滋生矛盾,从原来的情投意合,到后来的互生怨怼,互相看不顺眼,关系自然就会因此变得生疏了。

所以有句老话怎么说:“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陌生的老虎你都可以靠近,但是人与人之间太熟悉了,反倒是变得陌生了,说的正是这么个意思。

生活中,我们想要增进自己和某个人之间的感情,不一定是要越亲近越好。有时候给彼此保留一些分寸感,这也是一种高效的“交友手段”。

想要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双方完全可以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以维系持久的感情。如果能学到像孔夫子那样,以“礼敬畏”的心态去恭敬友人,彼此之间的交情又岂能不长久呢?

所以说,朋友之间也是可以做到“相敬如宾”的——想要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人际关系,就不妨先从一个“敬”字学起,参透其中的要领,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处世之道。做到这点,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人生处世的最高艺术。

三、把握分寸感,你才能悟透“以退为进”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宜过头,关键是要适合、恰当。因为一个人对分寸感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个人成就和处境。

以史为鉴,昔日“汉朝三杰”中的张良与韩信,二者同为汉室功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韩信和张良二人的遭遇差别,却是让人唏嘘不已。

韩信贵为汉军都统,理应藏锋敛颖,然而他功高自傲,目中无人,被刘邦看作一种极大的威胁。为了打击韩信的势力,刘邦处处针对韩信,夺走了韩信的兵权不说,还把他贬为淮阴侯,在流放之际,为了断绝后患,吕后不惜用计将其处死,一代名将落得如此地步,不可谓不悲哀,但也算咎由自取。

作为对比,张良为人处事就比韩信通透了不少。他比任何人都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在朝野之中,他甘居幕后,不揽实权。也正是受益于自己对“名利”有分寸感,对人性拿捏得当,他才没有步韩信的后尘,得以善终。

由此可见,具备分寸感的人,大多都是高瞻远瞩的。有了分寸感,他们才能在暗流涌动的险恶环境下,预防危机,保住自身安全。

古往今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谦受益,满招损”,这些名言警句,皆是古人为后世总结的血泪教训。

一个人没有分寸感,就无法收敛锋芒,不懂收敛锋芒,也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过度的尖锐,在戳伤别人的同时也会戳伤自己。这就像一根铅笔,前端越是尖锐,就越是容易折断。所以做人做事,需要拿捏火候,把握分寸,懂分寸、知进退,既可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可激流勇退,及时止损。

总之,有没有分寸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真正心智成熟的人,自然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做人有分寸,做事知进退,凡事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多从大局观出发,做到“亲而有间,密而有疏;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这才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贯彻、实践的至高学问。也只有掌握了分寸感,人生才能活得更通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