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乌伤丽人
乌伤丽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65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1

(2024-08-30 07:47:20)
标签:

杂谈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农村里面,会流传很多城市里面人不是那么理解的俗语,有很多都是挺有道理的。比如今天要分享的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啥意思?说的有道理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

咱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做“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啥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细细想来,非常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刚做好的鱼很香,但是放上几天也就变臭了,我们到别人家做客,刚开始人家很欢迎,但时间久了,别人也会心生厌烦;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能过头,就好比《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这句俗语。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分寸感的重要性,做事把握好分寸,这便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情商;会处事的人,也就是情商高的人,知道分寸在那里,这是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个人的修养。

第一,分寸感,是预留余地

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身处什么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别的事不过多插手,这也是分寸感;为人处世,给别人留有余地,给自己也留余地。

若我们显得太过于聪明,甚至逾越了某条界限;那么,往往便做不好事情,也会惹得别人心生厌恶。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颇有才华,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招致杀身之祸。其中曲折缘由,一半是由于杨修一味表现自己,失了分寸。最后惹恼了曹操。

有一回,曹操造了一座花园。建成后,曹操前去观看,随后在门上写了个字,便离去。

众人不知曹操是何用意,这时,杨修竟然站出来说:门里加活,就是阔。丞相是认为门太大了!

随后重建了园门,再请来曹操参观。曹操很高兴,问:谁知道了我的心思?众人答:杨修。

又一次,有人进贡来一盒酥糕,曹操提笔写上:一合酥,便置于案头。

众人不知曹操是何用意,这时,杨修见此状很高兴,然后将糕酥与大家分了去吃。众人不解,杨修答道: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这是丞相的意思。

如果一次被别人猜中心思,曹操会高兴,但是几次,曹操心中就不会这样想了,一代枭雄的小心思你可以随便猜透,难免会让曹操心生不悦;终于,在鸡肋事件中,让曹操找到借口,将杨修斩于帐。

曹操为什么说鸡肋后杀杨修?1、“鸡肋事件”是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曹操大军驻扎斜谷很长一段时间进退维艰。一日,夏侯惇去讨领导指示,正赶上曹操在吃鸡肋,连说了几声“鸡肋”。于是下面传令“鸡肋”。作为行军主簿的杨修得令后,立刻让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问之何故,杨修解释“鸡肋”的意思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曹操大怒,以动摇军心之罪杀了杨修。2、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兄歼与了夺嫡之争。3、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才思敏捷、智慧过人不假,但是表现欲太强,但是没有考虑曹操的感受和想法,最后把路走死了,没有给自己和曹操留一分余地。

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懂分寸的人,与人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体面,留白又不疏远。

第二,分寸感,是守住了距离

《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处世,讲究距离,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隔得太远;天与地有距离,让世界空旷又高远;日与月有距离,才形成黑夜和白天;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才会有尊重和美。

汉朝严子陵就很懂得距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严子陵他与光武帝刘秀守住了距离,作为朋友,始终没有越过这条界。

当年,严子陵和刘秀同窗多年,好比睡上下铺的兄弟,经常一起到处旅游。后来刘秀混得很好,做了皇帝,就想请自己这个老朋友出来做事。但严子陵一听到消息,便改名换姓,归隐山林,躲了起来。让光武帝好找!

后来有人传言有个奇怪的家伙,每天披着羊皮衣服在湖边钓鱼。刘秀知道只有严子陵会这样做。便亲自赶往桐庐。故友相见,都很欢喜。两人有的没的聊了好几宿。

严子陵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讲自己在这富春江上如何垂钓鲫鱼、如何清蒸下酒,又如何地自在逍遥。光武帝苦笑不已,也理解他的用意,便没有强求,由他去了。

严子陵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尊重,是因为和皇帝保持着一定距离;若他留在皇帝身边做事,只怕皇帝对他的尊重会慢慢地消失。而且自己也是伴君如伴虎。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其实就是彼此尊重。相处起来没有了边界,也会变成一场灾难。

第三,分寸感,是通透了进退

关于为人处世,没有一定之法,规定一定要怎么干,一定不要怎么干,关键是要适合、恰当,做到进退维谷。

有人说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分寸感就是,该争的时候,进一步锱铢必较;该让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做到懂分寸、知进退,便可乘风破浪成就大事,也可以及时止损。

留侯张良便是如此,张良是韩国人,韩国毗邻秦国。而秦始皇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张良少年意气,曾在博浪沙刺杀秦王。刺杀失败后,张良逃至下邳,隐姓埋名。

在下邳,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叫他帮自己捡鞋,还让他给自己穿上,张良都一一照做。老头又对张良说,五天后天亮要送他一份礼物,没想到老头得到的是姜太公留下来的《太公兵法》。

十年之后,作为谋士的张良再次入世,替“沛公”解鸿门之危,荐韩信、彭越、英布三雄以灭项羽,在巩固大汉天下后,张良却又急流勇退,功成身隐,明哲保身。避免落得了想韩信一样的下场;张良此中进退,游刃有余,后世引为一段佳传。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都是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做人做事,知进退,明得失,如鱼入水,自在遨游。

朋友之间,保持一杯水的距离;亲戚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爱人之间,保持一张纸的距离。掌握好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