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这句俗语2

(2024-08-23 07:47:56)
标签:

杂谈

住在农村,听的最多的就是俗语,这也是住在城里的小伙伴无法感受的,这些俗语短短几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农民的智慧,只是它在民间口口相传,无法登大雅之堂,所以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比如下面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句俗语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就再次跟大家聊聊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这句俗语。

一直以来,很多农村俗语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这些俗语,常常伴随着我们,即使有时显得偏激,依然被大家接受或使用,甚至在一定的时候会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因为这些老话俗语能更形象化的描述一段事,一个场景,显得非常的接地气,通人情,轻松自然,质朴易懂。

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出自晚清时期才子吴獬编著的《一法通》,全句为无君子不养小人,无小人不养君子。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上等之人凭嘴,中等之人凭纸,下等之人凭死。划分了人的贫富贵贱。

因吴獬编著的《一法通》朗朗上口,被乡塾当成启蒙教材,多在湘、鄂等之间流传!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渐渐地变成一句比较典型的农村俗语。这句俗语说的是人的生死与天气节气之间的关系,主要说六月份生的人有福气,六月份死的人没有福气。

以前的农村里,家家生活水平较差。几乎大多数人家到了春天播种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可以下锅了,人们形象地把庄稼夏收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作青黄不接的时期。

到了六月份,地上有了收获,农民的日子就相对宽裕了。在这个时候生下的孩子,一般都可以吃胞肚子。再加上这个季节天气热,孩子不怕冻着,当然也很少生病,等到冬季来临的时候,孩子已经过了半岁,可以说基本没什么生命的危险了。这就是有福之人六月生的理由。

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人们生孩子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房间内也有相应的取暖措施,当然也不怕冻着,所以有福之人六月生的俗语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

与孩子出生相反,有一些老人或是病人如果在六月去世,情况就有些糟糕。因为六月天气炎热,人的尸体很容易腐烂,而一般农村人办丧事都比较讲究,基本上都遵循七天或七天的倍数这样一个规律。

而在六月死了的人基本三天内必须下葬,亲人们来不及细挑坟地,也不能更好的计算下葬时间,再加上很多亲朋好友,都忙着农活,不一定会来送往死者最后一程。

总之,相对于冬天去世的人,六月份的死者的确只能草草掩埋,不能风光大葬,所以人们会觉得这样的人无福

我们现在再看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其实没有任何依据,毫无道理可言。人的福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与天气节气扯不上半点关系。

一个人“福”或“不福”只能在他活着的时候才有谈论的意义,死了的人岂有幸福一说?而真正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需要这个人在后天的努力中日积月累。

写在最后

其实经过解释之后再次看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这句俗语,它还是挺有道理的,把死亡和月份联系起来,看上去像是什么诅咒,让人心里不舒服,然而当把眼界放宽,就会发现,其实人们并不是说的是死亡和月份的关系,而是考虑到了粮食以及身后事,这样不是什么迷信或者诅咒,只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叹,所以这也是为何产生这些俗语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的心中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有一些俗语所说的情况,已经不能够再适应当前的社会了,就好像现在农村也开普及火葬,白事也开始从简,不用再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担心。而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就算是寒冬腊月,依然能够每天吃饱穿暖,不管几月份出生的孩子,都不用担心饿肚子。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年轻人对老人们嘴里的俗语不屑一顾,但实际上看到这些俗语有时候不能仅凭自己的理解,还要考虑到时代背景,所以你对于这些俗语是怎样看待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