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这句俗语
(2024-07-14 08:43:43)
标签:
杂谈 |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古人先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通过代代传承,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其中,有一些俗语老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关于家庭方面,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与家庭有关的俗语,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句“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的俗语就是和家庭兴旺有关的,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这句俗语。
农村有好多俗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看“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这句俗语,显然,这“勤”就是劳动,就是奋斗;但只“劳动奋斗”而没有“俭朴之风”,容易斗进升出,最终入不敷出。“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开源节流,方可长久。
我们先看看“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这句俗语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饿,就一定要照横匾上的‘勤俭’这两个字去做。”
老人逝世后没多久,两个儿子及吵着要分家,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老人说过的话,但是牌匾只有一块,怎么办呢?他们就将牌匾一锯分成了两快,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却把“俭”字忘到九霄云外。他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后来遇上了大旱。老大、老二兄弟俩家中也是什么粮食也没有了。所以,老大、老二兄弟俩人感觉这两个字没有什么用,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兄弟俩恍然大悟,原来“勤”“俭”两字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名贤集》中有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
写在最后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的农村人懂得“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这个道理,我们的农村才能这么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来源大多数都是靠种地来的。为什么同样都是种田,农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些农民都开始有能盖得起小洋楼,而有些农民还和以前一样穷困潦倒。就是因为那些能盖的起房子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础上,还懂得勤俭节约。所以一年到头可以积累点财富。经过这么多年的积少成多,所以他们富起来了。这样就能留给后代一些东西。但是那些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一年到头就没有什么剩余下来,年年如此。生活自然没有懂得勤俭的过得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