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2024-06-10 07:10:40)
标签:
杂谈 |
2024年的端午节有感2
今天是2024年6月10日,农历甲辰年五月初五,也是端午节;是一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世人为之悲哀万分,怕鱼群啃噬其尸身,便把粽子投于江中。因此包粽子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前几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五月五,迎端午。唐代诗僧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赵蕃的《端午·其三首》:“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是啊!端午节,不仅是为了一份由古至今的纪念,还有一种对儿时对故乡的情怀。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节,在乡情浓厚的村子里度过。那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家家户户敞开门,炊烟袅袅饭菜香,小伙伴们走家串户,你尝我的糯米粽,我吃你的咸鸭蛋,比一比谁的五彩绳好看,闻一闻谁的艾草囊最香。
浓情端午,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彩,龙舟是端午节的象征。每当粽子飘香,龙舟激进时,众人都知道端午节已到。吃着美味的粽子,观赏热烈的龙舟赛,这些习俗为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也让我们明白,人生如龙舟,不进则退。生活似粽子,甜在其中。
端午到来,带来了团圆,带来了相聚。三天的端午假期,可以暂放手里的工作,或是走亲访友,陪陪父母。或者出去散心,看看风景。平日忙碌的生活让我们身心疲惫,趁着端午假期,就好好放松一下。去吃喜欢的美食,去见久违的亲友。别因忙碌疏远了彼此,别让时间冲淡了感情。
端午到来,带来了问候,带来了祝福。问候那些久未联系的同学朋友,发条信息,问一声:都还好吗。祝福此生遇见的所有朋友,打个电话,说一句:端午安康。为所有的亲朋好友,父母长辈,同事同学,送上端午的诚挚祝福,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粽”是幸福快乐,“粽”是平安健康,“粽”是吉祥如意,“粽”是一切顺利!
唐·殷尧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是啊!又是一年端午节,我们不忘却的是纪念,我们要珍惜的是现在。在这短暂无法重来的人生里,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别为过去的种种执迷留恋,别对未来的一切畏惧不安。路过的风景看在眼里,美好的人事记在心里。把每一天当作人生中的最后一天,要过得像糯米粽一样甜蜜有味道,像活得像龙舟赛一样激情有活力。
浓情端午,不变的是牵挂惦念,不断的是真心祝福。在这个炎热的六月里,过一个团圆的端午节,和家人朋友相聚,回故乡看看亲邻。而我在这里为所有的亲朋好友,送上最真挚深切的祝福。祝你们:端午节平安吉祥,一辈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