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俗正月十一子婿日
(2024-02-20 06:46:35)
标签:
杂谈 |
春节是传统节日里面时间最为长久的,从除夕一直要到正月十五,而且每一天都有传统习俗,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重视。今天就是公历:2024年2月20日,农历甲辰年正月十一了,在这一天也流传着许多民俗传统,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都有啥?
一、子婿日
“子婿日”是春节期间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据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为“子婿日”,意思就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因为正月初二女婿全家去看望了岳父,到了正月正月十一,岳父也要作为回礼,邀请女婿来家里做客。
其实,“子婿日”的来历非常久远,古时候正月初九是“天公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但是食材基本上都吃不完,所以娘家人会在正月十一邀请女婿来做客,这样一举两得,一不浪费粮食,二来表示对女婿的尊重。
二、添丁日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上灯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就是庆贺新生儿诞生的一种仪式,上灯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很显然,所谓“添丁”,就是生孩子的意思,多数是指男孩。在我国某些地区,正月十一叫做“添丁日”。
正月十一如果家中添丁的话,是需要进行庆祝的,这样能够告诉周围的人自家有喜事,由添丁的家庭带头,捐出一个猪头或者一只肥羊、一只大阉鸡,并向每家每户筹集一些物资,一起举办庆祝活动。灯酒节这一天,每家每户的当家人都会参加这个活动,大家一起来到社坛祭祀社神,感激社神这一年来的庇佑,并保佑来年家人身体健康。添新丁的家庭负责请戏团为大家表演,而且对歌则是村里寻常的村妇,你唱一句,我应一句,即兴发挥,妙句频出,赢得周围村民喝彩。
比如,在广东某些地区,正月十一叫做“添丁日”,在这一天主家会准备“米方糖”挨家挨户发给村民,而且还会“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还有些地区在添丁日会挂上“人灯”或者“花灯”,将孩子的名字写在灯笼上,希望将来孩子健康平安,富贵吉祥。
三、紫姑日
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的司厕之神,也被叫做茅姑、坑三姑、子姑等等。在《显异录》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妒。在正月被杀死在厕所里。后来天帝悯之,把她任命为厕神。
每逢正月十一人们称这天为“紫姑日”,也要祭拜紫姑。但是并不是因为她是厕神,而是因为她代表了旧时候被压迫的女性,希望紫姑可以保佑柔弱的女子不受欺凌,保护人们的平平安安。
四、上采日
“上采日”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因为不管在北方还是南方,元宵节之前都有送灯笼的习俗,也就是长辈会给孙子、孙女等等送上花灯,小孩子们晚上则拿着灯笼去游玩,我们这边叫做“游灯”,通常送灯的日子从大年初八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一。
“上采日”是在春节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为春节增加了许多喜庆的色彩,小的时候非常期盼长辈们送灯笼,不过现在送灯笼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孩子们也都不太喜欢了。
五、炮龙节
“炮龙节”,这是地方的传统特色节日,据说,炮龙节是广西一带独有的传统节日,所谓炮龙就是舞龙,但是它和平常的舞龙不太一样,龙的身长多达40多米,看起来威风凛凛,甚至壮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在舞龙的过程中,有人会从龙身下钻过,也有人会拔龙须或者龙鳞,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带来好运。舞龙节水后,将龙大火焚烧,然后在火堆上架起大锅,煮上美味佳肴,这也叫做“喝龙粥”,为家人祈福,希望新的一年无病无灾,家庭和睦幸福。
六.吃1食
所谓吃1食,即吃合(盒)子。比如,正月十一这一天,在老北京则有吃烙合(盒)子的习俗。烙合子的“合、盒”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也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期盼。而且这个时候也是立春前后了,这个时候的韭菜特别鲜嫩营养,人们习惯用韭菜搭配鸡蛋一起来煎韭菜鸡蛋盒子吃,鲜香解馋寓意也好。
除了以上这几大传统之外,正月十一在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还要“行彩桥”,俗称“行头桥”等等。“行彩桥”是流传于广东省揭阳市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桥祈福,热闹非凡。除揭阳之外,普宁的洪阳,元宵节也有“行彩桥”之习俗,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其实,无论哪种传统,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对于美好明天的期望。